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作信息 > 离退休干部局
离退休干部局
乡曲飘香京城
发布时间:2008-07-22 15:59 来源: 编辑:离退休干部局
信息来源: 2008-07-22

    离开家乡,生活在客地已有半个多世纪。“思乡魂,家燕飞,好梦留人睡”。年老了,对家乡的怀念之情更为深沉,常常会在梦中回到故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和评弹的音律,见到童年时的苏州。
    春暖花开之后,有幸,经同乡老同学的介绍,参加了一次“北京评弹之友联谊会”的活动。那天,我一早赶去,一踏进会场,听到评弹“粉丝”们亲切交谈的乡音,顿时就消减了陌生感,聚会的气氛轻松随意,欢愉和谐。交谈中得知,“北京评弹之友联谊会”已建立年余,会员已发展到六七十人之多。他们中间有高校的教师、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高级工程师,还有曾出使他国的外交人员。他们多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离开家乡,和我一样长期身居客地。所以多年来很少听到乡音、乡曲,离退休后,出于对评弹的喜爱,对家乡的依恋,以评弹会友,自愿会聚在一起,弹弹唱唱,潇洒清闲,欢度晚年。一些同庚同乡同忆童年的姑苏,更是别有一番情趣:小桥流水,窄巷深院,前门临街,后院濒渠,不时传来小船上的叫卖声和远近飘来依稀可闻的评弹优雅的弹唱声。
    苏州评弹是以吴语为基础,叙述一段历史或一个故事的一种说唱艺术。也许是这个原因,民间称评弹叫“说书”,叫专业演员为“说书先生”,观看演出叫“听书”。评弹的历史,远的不说,清初以来,就产生过为数众多的优秀评弹艺人。他们杰出的创作和表演丰富了评弹艺术的宝库。而后,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更是“星”人辈出,风采各异,他们继承评弹艺术的优秀传统,摄取其他剧种的精华,与时俱进地发挥评弹自身的特点,以精心的结构,感人的情节,动听的曲调,瑰丽幽默的语言,雅俗共赏的风格,创立了不同流派,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名段名篇,评弹界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遗憾的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评弹的发展受到时代以及某些因素的制约,一度陷于低谷,但是,在评弹艺人的努力,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到今天,苏州评弹依然能以它固有的艺术魅力,独到的表演风格赢得苏浙沪地区广大听众的欢迎和喜爱。
虽说我是苏州人,幼时家境所迫,从未涉足书场,更不可能成为“老书迷”、“老听客”。然而,评弹那种又浓重又清淡的特殊韵味,委婉动人富有魅力的腔和调,在苏州的大街小巷无处不在。真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苏州土生土长的人中无不是在评弹飘香的空气中长大的。那音韵,那曲调已经耳濡目染地渐渐融入了血液。有道是,不知不觉地把你熏陶成一个评弹“粉丝”也不足为奇。
    当然,在民间流传数百年的苏州评弹,如上所述,形成了诸多流派,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已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要深入了解,是需要进一步学习的,恰好“联谊会”活动为我提供了学习,了解和研究的机会和平台。
    这次“联谊会”上,一位老苏州评弹“粉丝”为大家表演的“呆子(颜大)照镜子”(滑稽开篇),其生动的内容和地道的苏州方言,逗得听众捧腹大笑,把开篇的幽默诙谐表现得淋漓尽致。另一名年轻女会友弹唱的“思凡”(祈调),将尼姑的孤寂、苦恼、渴慕,唱得十分哀怨感人。看来,有些评弹“粉丝”确已有了不凡的功底。“北京评弹之友联谊会”这样的组织形式及其活动,对评弹事业的振兴、发展和普及是能做出自己的贡献的。继苏州评弹团来京演出后,今年四月,上海评弹团也将来京演出,届时还将与“联谊会”的票友们联欢、交流。这是对北京评弹爱好者的有力支持和鼓励。
    我真心高兴苏州评弹这朵艺苑奇葩飘香北京。

(作者:夏明箴车公庄站退休干部)

上一篇: 走马观花越南行
下一篇: 战后上甘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