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和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两项工程,陆上的长城在中国,乃至世界,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水运的运河,知道的人却并不多,就拿笔者本人来说,也是搬到通州居住后才开始认识,逐步加深了解的。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比苏伊士运河长十倍,比巴拿马运河长二十倍。京杭大运河是由人工开凿的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连接沟通而成的。
京杭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繁盛于元明,衰败于清朝。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越王军师范蠡的建议下,当时主要出于军事目的,决定挖掘邗沟,开通了连接长江和淮河的运河,大运河便始于此,至今已有2500多年。清中叶以后,国衰政乱,官吏腐败,疏于河工,加之黄河水患,整治不见效,外国列强入侵,咸丰五年(1855)又遇上黄河改道,运河通航困难。光绪二十七年(1901),李鸿章奏请废漕,清政府批准停止漕运,同年,京津铁路通车,从而历经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漕运制度宣告结束。
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大致可分为七段:北京城到通州区称通惠河,长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市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淮阴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阴到瓜洲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
京杭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主要作用是漕运,保证京师,北方军民所需物资,特别是粮食的需要,当年通州就建了许多囤积和转运粮食的粮仓,有天下粮仓之称。漕运,即政府通过水路运军需,曾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运输规模十分浩大,明代兴盛时期有漕船12143只,分为十运繁忙帮,124处卫所,由12万余名军士负责运输。每当船队路过通州时,数万民众聚集运河两岸观看,漕船、商船首尾相连,日夜不息,形成“万舟骈集、舳舻蔽水、漕粮积山”之壮丽景观。通州张家湾设立大运河码头,张在此泊船,成为水陆要冲,故此得名。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极其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任劳任怨宝贵遗产。京杭大运河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沉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可以说,大运河与长城同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
解放后,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的一些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如今,季节性的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公里,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公里的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现在,京杭大运河正在分段加紧整治修复,北京通州东关一段整治工作已经基本完成,重新修了一座宽大的桥,两岸的码头整治一新,介绍运河历史和沿岸名城的浮雕引人注目,古人诗句格言美丽动人。如元代文学家马祖常写的《通州》:“潞水年年沙际流,都人军马到沙头;独憎杨柳无情思,送尽行人天来秋。”乾隆写的《通州道中》:“白云红树通州道,麦垄禾场九月秋;好景沿途吟不了,幽风图画望中收。”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在加紧整治和修复大运河的同时,我们还在努力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大运河沿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大运河的整体风貌,确保沿线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古老的运河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
我们中华民族就是这样生生不息,奋斗不止,过去我们的祖先用两手加铁锹,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和大运河,今天,我们继承了祖先勤劳智慧的光荣传统,并发扬光大,用两手加机械,修筑了罕见的青藏铁路和三峡大坝,又在构筑造福子孙后代的南水北调工程,载人宇宙飞船已经两次试飞成功,我们还要大展宏图,飞向月球,飞向火星,去探寻宇宙奥秘,去寻找新的生命,不断创造人类新的更大的奇迹。
(作者:文隆胜 车公庄退休干部)
上一篇: 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 |
下一篇: 走马观花越南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