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四月,趁雨季尚未来临,我和老伴再赴岭南惠东港口,蹲点一个月,推动渔歌工作。
这是我们第四次来港口了。头两次是收集渔歌和调查研究,第三次是参加整理渔歌。那次,我们建立了系统的渔歌音像档案,规范了几首渔歌,到中学实行教唱,同时惠州电视台给我拍摄了一部得奖电视片《悠悠渔歌情》。广东省委和惠州市、惠东县各级党委宣传部和文化局对此都十分重视和支持,开局很好。
因为我们抢救渔歌的工作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号召早了好些年,有点成绩,所以文化部今年把它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趁着这样的东风,惠东县委邀我第四次来渔港,和当地同行们一起,开展渔歌的传播推广和提高的工作。
渔歌和客家山歌、广东音乐都是岭南本土音乐文化的瑰宝,是我音乐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我对渔歌的研究已经整整三十多年了,只要我生命里还剩有一点点能量,我还会竭尽全力。
行前,为了祝贺渔歌申遗成功,我特赋词《长相思、渔歌》一首:
“江悠悠,水悠悠,声声渔歌唱艇头,日暮青山秀。
风悠悠,月悠悠,平海渔歌似水柔,能不动乡愁。
妹仔调,逐浪高,人唱渔歌鱼满蒌,港口月如钩。”
这首词,在《惠州日报》发表过。惠东还有两位作曲者为它谱写了歌曲,一首用的是渔歌曲调,另一首是创作。我自己也模拟宋风另谱了一曲以自娱。
到惠东渔港后,由于过去建立渔歌档案资料的基础已经打稳,这次我决定首先用全力进行普及推广工作,因为我坚信只要有群众,渔歌的生命就能世代绵延下去,不会断层。要做好这件事,必须让渔歌进学校,进幼儿园,在青幼年群体中流传,这当中,培养音乐教师骨干又是重中之重。县委宣传部同意我的想法,召开了县教育局和文化局的联席会议,决定在重点地区举办音乐教师渔歌培训班,通过他们在校园普遍教唱渔歌。我还提倡用普通话来唱,以便向外地传播。
我用了一周的时间准备教材讲义,规范出十二首渔歌用来教唱推广。紧接着向老师们做了三个专题讲座:渔歌的文学性,渔歌的音乐性,渔歌的发展和提高问题。讲座中我向老师们谈了我的研究心得和想法,时间不够,谈得虽然比较简略,但增加了学员们的知识和对渔歌的感情,从他们的反应可以看出,效果很好。我还和惠东的同事陈志祥、廖志涛一起到幼儿园教老师们唱了两个晚上的渔歌,请她们转教孩子们唱。
《惠州日报》、惠州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都对我们做了采访和专题电视节目。县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卓秀丽和文化局两位局领导还准备和我一起跑遍全县几个重点区镇,召开类似的音乐干部培训教唱,组织渔歌队,组织渔歌比赛,建立《渔歌之乡》的旅游点,使文化和经济挂钩。他们的决心大,令我感动,可惜坚持到了四月底,我病倒了。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住院,输了两天吊针,八瓶滴液,不敢再拖了,只好于五月上旬摇摇晃晃回到北京。
这一次蹲点的时间不算短,但工作只能算是一个开头,后续要做的事情还多得很。我答应他们在年底前给他们写出一本培训骨干用的《渔歌教材》,如可能,还写一本学术专著《论惠东渔歌》。其它的事就只好依靠当地的朋友们了。
我的心永远属于渔歌,属于故乡的山山水水,那里的渔港美极了。愿再过四年,活到九十岁,能到那时的渔港旅游区疗养,那怕走不动了,坐上轮椅去走走也好。
(作者:叶林 二○三站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