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离退休干部局
离退休干部局
【史况钩沉】从接管重庆黄山蒋介石官邸到与蒋纬国在台湾聚宴
发布时间:2010-01-26 13:31 来源: 编辑:离退休干部局
信息来源: 2010-01-26

薛 奕 明


       在我的一生中,有两件事是难以忘怀的,一件是在重庆接管黄山蒋介石官邸;一件是在台湾和蒋纬国相聚欢宴,这是两件完全不同性质的事,时间相隔又达40多年,我却都遇上了。
      1949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第二野战军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由宋任穷任总团长。在上海、南京招收一批大、中学生和知识青年,报名踊跃达一万一千余人,我亦参加其中。经过三个月的政治学习,10月1日,新中国成立那天,我们向大西南进军,途经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到达湖南常德。刘、邓二野总指挥部当时正在那里,于是,西南服务团和南下老干部混合编队,然后,各支队由此分路去目的地。重庆支队按公安、交通、财经、工会等分编大队,我编入房地产接管中队。从常德出发,我们跟随前方作战部队,穿过湘西,进入崇山峻岭、怪石嶙峋、难於上青天的蜀道。此时前方捷报频传,11月28日重庆解放,大家十分兴奋,加速行进到达重庆市,直接到军管会报到,结束了行走万里,长达三月的行军生活。
      重庆市军管会主任兼房地产接管委员会主任是二野副政委张际春,副主任是汤成功。按地区分五个接管分处,我分在第二接管分处,接管南岸地区政策范围内的房地产。
     过了1950年元旦,1月6日我和叶东炜(浙江大学,英语系原教授、离休干部)到黄山去接管两处营房,我们走了约10多里山坡路到黄山,按房产资料,先接管了一处,又去接管另一处却没有找到。于是在山坡中转,突然发现在树木丛中有多幢砖瓦房,参差座落在山坡中,我们沿着坡道观看,见每幢楼房或平房都挂有木匾,名为“云岫”、“松厅”、“松亭”、“云栖”、“云峰”、“草亭”等等,我们就近找人了解,说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官邸,还有警卫,侍从人员等办公和住宿的地方。再走,看见有解放军驻守,一询问,是川东区党委办公地方。川东区党委书记是三兵团政委谢富治,于是我们找他们联系,秘书处一位李处长会见我们,他说:抗日期间蒋介石主要住这里,还有宋美龄、孔祥熙、何应钦住房,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也住过。抗日胜利后,蒋还都南京这里空着,内战失败,蒋见大势已去,据说宋美龄把这房子和设备交给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要成立“中正福利村”和学校。川东区党委来时,卫理公会人说:建这里房子的经费,是宋美龄从美国募捐得来的,是私产。不肯借用房子,还把人员分散到各栋房里去居住,我们征用一些空房,他们还把沙发、家具搬走。希望军管会好好处理,解决这件事。我们表示,将回去向领导汇报,力争早日解决。
     出来后,我们去找卫理公会负责人,他们避而不见。找了一些人员谈,他们说蒋为了躲日本飞机轰炸和重庆酷暑,在原有黄山别墅基础上扩建起来的。当时岗哨密布,警卫森严,一般人都不能进入,很神秘。
     回到分处,我们向处长于文雅汇报,他要我们立即向市写报告请示解决。在等待批复期间,有关领导人员又和我们多次去黄山官邸调查,我们逐步接触其内部人员,慢慢有人告诉我们,有的房子藏了好多家具,那个草房内有钢丝床,我们要管理员打开,其中有男女衣物,还有办公桌、沙发等,草房内果然有钢丝床,管理人员说是外国人的。后来知道“草亭”是美国马歇尔住的。我们告诉他,现在起室内家具不得移动。我们还接触被称为校长的女性,她说房子是宋美龄送的,是私产等一通话,我们要她出示赐予证明,她又拿不出来。我们要她提供房子和家具的原始清册,她允诺,两天后送给我们是新建的清册。即使如此,对我们掌握官邸全面情况还是有好处的。
     1月12日,市里批准我们去接管黄山官邸,同时派来两位同志,一起浩浩荡荡,拿着军管会的封条上山去了。我参加接管的是蒋介石的“云岫楼”,这是一幢三层楼房,外形很普通,内部设备还是很好的。木地板有的房还有地毯。一层有会客室和一间宽敞的大会议室,长长的会议桌和靠背椅,这是蒋召开高级会议场所,每层都有良好卫生设备;二层是蒋的办公室,两面有窗,一张办公桌上放置笔墨纸砚和日历。外面有一个小会客室,尽头有一条长廊可以散步、观景。紧挨办公室有一间寝室,有一张床,里面还有一间小房,堆放着许多军用地图和军事册子,还有许多书籍,其中有托洛斯基和斯大林、陈诚、陈立夫等人的书,扉页上写着敬呈蒋公总统一类文字,还有雕刻十分精致的工艺品和瓷器,西藏送的银鼎,重庆军工制造的高倍望远镜等等,我们都一一清点登记。正在工作时谢富治进来了,他知道情况后连说:好好,把东西要登记好。我们把物品、家具登记好,把空置房贴上封条。临近的“松厅”是宋美龄居住的一排平房,也在清点。川东区党委用的房子、家具,请他们造好清册送分处。由于事前我们熟悉了情况,有准备,接管很顺利,黄山蒋介石官邸就这样回到人民手里。
      以后,全国形势发展很快,人民解放军迅速解放了大陆所有土地和沿海岛屿,蒋介石及其军队退踞台湾和马祖、金门等一些岛屿。从此海峡两岸,打打停停,风风雨雨,分隔了四十多年,直到1992年海峡两岸的关系有良好发展,交往也增多起来,到下半年两岸达成由大陆派遣一个十人左右的艺术团去台湾演出的协议。这是第一个去台湾的艺术团,引起各方的重视,最后文化部确定派遣一个综合性的艺术团,有钢琴家鲍蕙荞,著名声乐演员刘维维、聂建华、韩延文、李玲玉、琵琶演奏吴玉霞、二胡演奏宋飞、芭蕾舞演员张丹丹、王才军,舞蹈演员马盛魁等,都是表演艺术中的优秀代表,由我任团长,艺术局处长李幼铭任舞台监督。
     8月27日,我们乘飞机越过茫茫的台湾海峡抵达台北机场,由于我们是第一个抵达台湾的艺术团,台湾朋友在机场举行欢迎仪式。当我们步入大厅,众多记者拥挤着,闪光灯不断闪烁,大厅内挂着“欢迎第一个大陆艺术家演出团”的横幅,一群可爱的儿童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挂上花环。在此一瞬,我深深感到一个事实:海峡两岸分离四十三年,冰封两岸的文化艺术交流时期已经结束,一个新的交流时代开始了。
     当晚,蒋纬国先生在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宴请我们。蒋纬国先生戴一副深色宽边眼镜,精裁贴身的深蓝色西服,红色领带,席间,谈笑风生,妙语连珠。他致欢迎词后,我接着致词说:“海峡两岸分离四十三年,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海峡的空间也是有限的,而海峡两岸人民通过文化艺术而达到心灵的交流却是无限的。艺术可以在两岸人们心灵上架起美好和谐的桥梁。”当我讲完此话,纬国先生朗然而说:台湾有一首流行很广的歌,歌名《你侬我侬》,歌词大意是:把一块泥捏一个你,留下笑容使我长忆;再用一块泥捏一个我,常陪君旁永伴君侧。将咱两个一起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从今以后我可以说,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请纬国将军唱此一曲。”席间有人提议,掌声迭起。
      蒋先生霍然而起,爽朗地说:侬懂上海方言,我唱,旁边两位要帮腔。坐在他两旁是我和李玲玉,都是上海人,但都不会此曲,台湾著名节目主持人田文仲奋起,于是我们三人伴随哼唱。纬国先生吭声而歌,嗓音缭绕,全场合拍击掌,分不清是陶醉在情意中还是歌声中。一样的皮肤,一样的头发,一样的笑容。哪里分得清是海峡之此,海峡之彼。你侬我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情浓意浓。
     一曲既罢,我手执一幅画轴,奉送蒋纬国先生。展开画轴,唯见翠壑、青松中一泻急瀑飞流直下。这是浙江奉化著名风景地千丈岩风光。蒋先生凝视良久,画景似乎勾起他的乡思。喜握我手说:礼重,情重。卷起画幅,纬国先生又侃侃而谈:“千丈岩是我故乡所在地,我少年时常去,关于千丈岩还有一个故事:那里有一座庙,有一天一个小和尚不慎踩死一条蚯蚓,住持老和尚要惩罚他,让他从千丈岩跳下去。小和尚十分害怕,坐在岩边啼哭。这时走来一名屠夫,问小和尚何故啼哭,小和尚告之,屠夫说,你踩死一条蚯蚓就要受此重罚,我每天要屠杀多少生灵,不是罪孽更重,小和尚别哭了,我来替你受罚。于是他放下刀,纵身向千丈岩一跃,正当他坠下瞬间,飞来一头白鹤,将他驮向蓝天白云”。我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生在世要广结善缘,广行善事。”蒋纬国先生和我相视而笑。
    为了答谢,纬国先生说他要赠送一本书给各位艺术家。过了两天,我接到一册绿色封面的《弘中道》。打开扉页,只见两行工整小楷:奕明团长指正,蒋纬国敬赠。
    在台湾我们还会见李焕、秦孝仪和各界许多著名人士,台湾民众也热情观看我们演出,二十天,我们一直沉浸在血浓于水的情谊之中。光阴如白驹过隙,很快60年过去了,现在蒋介石官邸已改成抗日战争遗址博物馆,对外开放。大陆、台湾以及海外华人很多都前去参观,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和全家人也去看过,蒋纬国先生已仙逝而去。但是,这两件事也表明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国家内部,由战争走向和平,由仇恨走向和谐。随着形势的发展,相信海峡两岸人民一定会很快走到一起,实现伟大民族的复兴。


                              (作者 中国对外演出公司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