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离退休干部局
离退休干部局
神圣的绵山
发布时间:2010-06-08 12:29 来源: 编辑:离退休干部局
信息来源: 2010-06-08

段建国

   山西中南部介休县有座名山,最高峰海拔2500多米,环周百余里内,山势巍峨,峭壁奇险,峡谷幽深,溪流蜿蜒,古木繁茂,神话相传,这就是神圣的绵山。

   绵山的神圣,首先来自春秋时期晋国贤臣介之推的为人和他在绵山遇难留传下来的深厚文化内涵。相传2600多年前(公元前655年),晋国公子重耳因不愿受继母虐待而逃离晋国。逃难中晋公子饥饿难忍,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一块肉,煮熟给晋公子充饥。史书有介之推“割股奉君”的记载。晋公子一行后被秦国收留,在秦国帮助下,19年后返回晋国作了国君,称晋文公。晋文公登基后,给跟随他逃难的大臣封官进爵。介之推不愿受封请赏,而背老母入绵山隐居。晋文公执意要找回这位忠臣,下令几次搜山未果,由于寻找介公心情急切,又误听狐偃的建议,放火烧山,想迫使介公出山。然而,大火烧过7天7夜,待火熄灭后,晋文公急忙带人上山寻找,不料介公母子已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了遗物。晋文公此时恍然大悟,后悔莫及,失声痛哭,连呼“足下,足下”,并拣回几块木头做成“木屐”,留做纪念。“足下”之称,由此而来,世代相传,成为对亲朋挚友的尊称。而“木屐”也传至后世,家喻户晓,还传到日本,成为一种民俗文化。晋文公追念忠臣,在第二年冬至后,带冷食点心供品上山祭祀介公。供品称为“寒食”,祭祀这天称为“寒食节”。冬至后的105天期间老百姓禁烟火,后来民间改为三日禁火,吃冷食,以悼念介公母子。晋文公后来上山祭祀介公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枯干上又生出嫩绿的枝叶,期望介公也能象柳树一样,死而复生,就把这棵柳树称为“清明柳”,并发誓要学介公的为人,作“清明之君”,为百姓谋福,把这天定为“清明节”。后来“寒食节”在民间合并于“清明节”,成为民间扫墓祭祖的节日。总之,“木屐”、“足下”、“寒食”、“清明”这些反映民族传统习俗和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名词,其由来都与中国历史上的介之推和绵山有关。

  绵山神圣之二是它独具的神山灵气。几千年来,不少帝王、将相、名人、方士来到绵山寻找介之推留下的踪迹,感受神山灵气,探索人生最高境界。相传有晋文公重耳、后赵皇帝石勒、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明太祖朱元璋等18位帝王来绵山参禅礼佛。唐太宗的妹妹李姑姑因逃婚而入绵山,还传说她在绵山采药280多种,后下落不明。唐太宗儿子唐高宗到绵山寻找李姑姑,虽未见人影,但神奇的是,在南山呼喊,北山有李姑姑的应声,遂建“李姑庙”。唐太宗时,高僧田志超为寻介之推踪迹隐居绵山,成为汉人修行成佛的第一人,唐太宗封他为“空王大佛”。绵山“云峰寺”内的“空王殿”供有田的包骨真身塑像。唐宋12位高僧高道为寻找介之推的踪迹,在绵山修行,坐化成真。“正果寺”内供有这12人的包骨真身塑像,千年不腐。另外,古代许多高官名士也到绵山寻找介之推踪迹,领悟人生真谛。唐朝进士、太守贺知章于唐玄宗开元13年到绵山隐居,60岁攀铁索云梯,80高龄还游云峰山,登上抱腹岩,直达正果寺,并整理《仙乐古篇》悼念介之推,后回游水涛沟,82岁卒。唐代文学家韩愈于唐德宗贞元8年(公元793年)到绵山水涛沟,沉醉于水光山色之中。北宋名相文彦博、明代国子监司业朱之俊等历代高官名士慕介子推之名而到绵山的不计其数。

   绵山神圣之三是,山中时阴时晴,降雨及时,造福百姓。绵山山高谷深,地形复杂,多处山体有凹崖岩洞,加之泉水丰富,植物繁茂,造成气候变化无常,时见晴朗,时见雨雾,从古到今就有关于“绵山祈雨”的记载和传说。
   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40年),关中大旱,唐太宗派高僧田志超带米水到绵山祈雨,没几天关中果然下了倾盆大雨,百姓如得甘露。绵山有个“白云洞”,据说,只要云从洞中飘出就会下雨。400年前,人们便在此建“祈雨殿”,从明代崇祯11年到清代康熙年间,每次在此祈雨便会下雨,非常灵验。最近,山中还经常出现奇特幻象的自然景观。我在绵山看了一段录像,讲的是2004年11月12日,当地人到绵山祈雪,摄制组当即拍下大雪纷飞的照片。2005年6月18日,人们又去绵山祈雨,第二天便下了一场大雨。雨过天晴后,摄制组在山上又拍下了一张奇幻的照片。从照片上看,天空出现一个“佛”字,佛字前还有一只“麒麟”的幻影。有照片为证,使人不得不信。自己不信神,但对自然界因多种因素而出现的奇幻变化却是相信的。只要自然条件具备,天该下雨,不祈雨也会下雨;天要下雪,不祈雪也会降雪。而天空出现的“字”或“图案”,那只是人们主观想象的定格。天空的云朵,有的象人,有的象某种动物,有的象条船,有的象座山,凡此等等,都是人的想象幻觉罢了。正因绵山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故易出现一些自然幻象。不过,逢遇干旱,时降甘露,济世活人,造福百姓,一些自然幻象恰好符合人们的心理诉求,自然会增加绵山的神圣色彩。

   绵山神圣之四是,山上庙宇众多,道、佛、儒众教并存,寺庙殿宇建筑宏伟奇险,浓厚的宗教氛围增加了绵山的神圣。绵山庙宇创建历史久远。大罗宫、云峰寺都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介神庙、正里寺、石寨、唐岭、李姑庙等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这些庙宇古迹,经唐宋特别是明清历代复修,得以保存下来。绵山庙宇大多是明清建筑或明清多次复修的建筑。其中一些大的庙宇殿堂如大罗宫等,在1940年被日军烧毁。1995年,三佳公司(私人公司)阎吉英先生投资12亿元,重修绵山包括大罗宫在内的400多个景点,使所有庙宇基本恢复原来规模,做了一件保护文物古迹,惠及子孙,功在千秋的好事。绵山许多庙宇建在山顶或半山腰凹入山体U字形的岩壑之中而雄伟奇险,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使人望而仰止,深感其神圣。例如天下第一道观大罗宫就建在U字形的岩壑之中,依山体由下而上建有众妙堂、讲经堂、混元殿、诸神殿、藏经阁等6层平台建筑,高达100多米。各层平台依山体层层向内缩进,形成梯状。每层平台正中有大殿,两边有配殿。由中轴线底层大殿内向上可登上最高层,沿每层两侧的陡峭石阶也可登上顶层。从大罗宫顶层向下望去,是万丈深渊的山沟,向上看则是从山顶垂直而下的峭壁,令人惊心动魄。参观大罗宫一些殿堂,可了解有关道教的不少知识。如“财神殿”供有比干、范蠡、赵公明三位财神;“三官殿”供有天官(赐福、禄、寿)、地官(管赦罪)、水官(司解厄);“元辰殿”供天干地支组成的60尊神,又称“太岁”,每人都由两个岁神管,即出生年的“本命太岁”和当年的“值年太岁”;“斗姆殿”内有30个星斗与母亲,殿中供众星之母及包括文曲星在内的九子;“三清殿”供道教最高之神,即三位天尊:一是宇宙未形成时的“玉清元始天尊”,二是宇宙形成时的“上清灵宝天尊”,三是未来的“太清道德天尊”;还有供奉玉皇大帝的“凌霄殿”等。大罗宫道教的一些说法,如“大道无形,生育大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三清上、日大罗”说的都是上天的最高境界。唐开元11年(公元724年)唐玄宗曾来大罗宫拜谒道教天尊。佛教云峰寺也建在凹形山体上,寺庙背靠U字形的峭壁,两边山体合围,状如大佛抱肚子,故名“抱腹岩”。这座佛教寺院座东北而面西南,高60米,深50米,长180米。寺院分上下两层,建有200余间庙宇,如“空王殿”(供汉人第一佛田志超)、“药师殿”(供药师佛及日光佛、月光佛)、“弥勒佛殿”(供未来佛弥勒)、“五龙殿”(供五龙及其母)、“南罗殿”等以及铁索岭、古云梯、十八罗汉救唐王,还有唐宋明清历代碑刻等古迹。山岩峭壁上系有许多铃铛,是香客还愿时挂上的。绵山的众多寺庙与其闪烁的宗教文化,使人感觉绵山不愧为神圣的名山。


(作者  车公庄站退休干部)

 

 

上一篇: 我的爱犬辉辉
下一篇: 肯尼亚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