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离退休干部局
离退休干部局
60年来文化部办公地址的变迁
发布时间:2010-07-05 12:29 来源: 编辑:离退休干部局
信息来源: 2010-07-05

吴  光

 

   《老干部之友》2008年第四期柴章骥同志《建国初期文化部》一文中提到科学普及局的地址在东四三条44号,应是东四三条14号。

   我是1950年1月到文化部科学普及局工作的,1月20日到文化部东楼(现在203大院东楼)干部科报到。那时,东楼部分是办公室,部分是干部宿舍。这是东四头条5号大院,系美国在华办的华文学校原址。北平解放后被我政府接收作为文化部的办公地点。那时,西楼是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的办公室和宿舍;前面主楼是文化部部长办公室和办公厅各处室;部务会议的会议室就在现在203老干部活动中心进门左手第一间屋子;203老干部活动中心的大厅,当年就是文化部的大礼堂。文化部的干部就在这里听部领导和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各种报告,听得最多的是当年中宣部副部长兼文化部党组书记、文化部副部长周扬同志的报告。他作报告时一口湖南乡音,从不带讲稿,顶多是一张便条纸写几条提纲。可他一讲就是两三个小时,出口成章,听起来从不感疲劳。记录整理出来就是一篇文章。那时在文化部前楼西边(现在203高楼的位置)有三幢三层(半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小洋楼。分别是沈雁冰部长、周扬副部长和阳翰笙主任的寓所。203院北楼后面的围墙上,有一个后门通到东四二条胡同。科普局和对外文化事务联络局在东四三条14号的工作人员,中午下班后就经三条进二条文化部的后门到食堂用餐。当年科普局在三条14号后院,前院是对外文化事务联络事务局。肖三局长很少见到,实际主持工作的是洪琛副局长。院西边还有一个小院,是当年文化部副部长丁西林的寓所。

1952年科普局与文物局合并成立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科普局的干部一部分调到科普协会去了。我调到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第一处工作,在北海团城原文物局的办公场所工作了几个月。为保护文物,我们迁出团城临时在故宫东华门内的平房里又工作了几个月,待东四头条文化部西楼后面的空地盖的三层楼完工后,才搬回文化部院内办公。在新楼西边的围墙开了个大门,社会文化事业局的匾牌就挂在通二条的大门旁。

   建国初期,文化部的主楼和东楼的东边除有一个网球场外是一片荒地,杂草丛生。我们工余劳动就在那片荒地上拔草、翻地、种菜。后来才盖起了几排二层楼,是当年艺术局的办公室和部分宿舍。最后一排是三层楼,是全国文联的办公楼及宿舍。

   1955年朝内大街文化部的大楼盖起来后,文化部迁入大楼。那时我已调到电影局工作。电影局从西四羊市大街搬到朝内大街文化部大楼的四楼办公。那时出版局和新华书店总店也在大楼内办公。戏政局已并入艺术局,社会文化事业局又分为群众文化局和文物局。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文化部干部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干校,办公大楼由外交部使用。

   “四人帮”倒台后,文化部重新成立。办公的地方在沙滩原中央宣传部的办公楼内,西半边归文化部,东半边是红旗杂志社。黄镇同志担任文化部长时,后院的孑民堂及院后一排平房是部长和副部长及秘书的办公室。203大院内的房屋大部分是文化部的宿舍。主楼是科技局和电影科研所、录音录像所及舞台科技研究所的办公场所。

   “文革”后我又回到电影局工作。那时电影局在礼士胡同办公,出版局在东四南大街办公。电影局司徒慧敏局长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后,我调任司徒副部长的秘书,在孑民堂后院工作了四年。科技局改为科技办公室时,我调到科技办公室工作,又回到了五十年代的文化部老楼(203大院主楼)二楼办公。那时电影科研所和录音录像所已迁新址,搬出了203大院。只有舞台科技研究所在主楼二楼,三楼则是部纪检组的办公室。

   文化部现在的办公大楼落成后,203大院的主楼就是老干部活动中心了。东西楼已都是宿舍。三幢小洋楼和新楼在“文革”后都已拆除,先后在院内建了南北五层宿舍楼和高层宿舍楼。

   从1949到2009年,弹指一挥间,已是60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发展,现在文化部的办公楼已今非昔比,现代化的建筑,现代化的设备。六十年来的变化,十分巨大。将来随着我国国力的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部的办公条件还会越来越好。


                               (作者 二○三站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