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离退休干部局
离退休干部局
张德生的衬衣
发布时间:2010-11-03 16:02 来源: 编辑:离退休干部局
信息来源: 2010-11-03

本刊记者

   张德生同志,原驻捷克使馆文化参赞,是笔者退休前在外联局工作期间的同事。一次偶然的机会,倾听了他退休后狂买衬衣的故事。虽是生活小事,但却深深地叠印着我们那一代人的足迹,于是记述下来作为一种珍藏。以下便是他的讲述:

   我今年七十一岁。自从十年前退休后,不但在家养花养鱼,还逛京城花卉市场,掏各种被看中的工艺品,因此家中摆满了来自25个国家的“玩艺儿”,犹如一个“民间手工艺品博物馆”。这还不算,还将这一嗜好扩大到了“衬衣领域”,没完没了买衬衣,左一件,右一件;薄一件,厚一件;单色一件,花色一件;长袖一件,短袖一件,象一辆没刹的自行车,靠着惯性在慢速前进。平心而论,这一爱好,真的无伤大雅:不就是有点余钱,有点时间,有点雅兴罢了。

   不久前,妻子终于感到“忍无可忍”,打开了衣柜和储物箱,帮助清点了一下衬衣总数,总共是123件!自己也不得不傻笑起来了,说:“今后我一定少买或不买了。原因嘛,广播里说,多穿一件衬衣,就会多排放5、7升二氧化碳。咱也得响应政府号召,为地球减排作点贡献。”妻子说:“实际行动是检验誓言的惟一标准。”“好,好,好。君子无戏言!”

   在被查出123件衬衣后,我坦露了长期喜爱买衬衣的“心结”:我一辈子穿衬衣有几个阶段:初中前,只穿母亲手工缝制的“衬衣”;高中到大学,箱底约有三四件衬衣;大学毕业后参军,只穿部队发的衬衣;转业后分到文化部,家里大概有五六件新旧衬衣;退休后,每年起码买十件新衬衣。

   记得1963年,我在北大读大三,发现三件衬衣的领口都破了,不得不抽一个周末去王府井买衬衣,顺便看一下外文书店。我先进的是王府井外文书店,在“德语”书架上突然发现一本苏联出版的德文版《格林童话集》,定价5元。我身边总共才5元3角钱。于是,立即当机立断,兴高采烈地买下了这本厚厚的童话书。因为,上德语课时,老师曾说过:“国内德语版《格林童话集》很难买到。” 今天被我偶尔买着,自然十分开心。返校之后,只好自己动手,修补了三件衬衣的领口,又对付了两年。1963年,甚至第二年,我都没能添置新衬衣,那时全国正碰上“困难年代”,每人能填饱肚子就已经很幸福的了。而这本珍贵的《格林童话集》陪伴了我大半生,可惜在一次搬家时,因身在国外,被丢失了,至今都令我痛心。

   记得学生时代读法国名家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其中有一段说,高老头的女儿对他很抠门,每年只给她父亲买十件衬衣。读到这里,我想:那是1834年前的事哪!而我们现在是1959年,晚了一百多年,可我家兄弟三人加在一起也没有十件衬衣呀!我长大工作后,定要超过高老头的衬衣。心里虽然发了“铮铮誓言”,但在我工作期间,尤其当1973年女儿出生时,我岳母大人曾主动提出:每月向我家补贴15元。我郑重地对妻子说:不能收。孩子是咱俩生的,必须自力更生地把孩子拉扯大。你可不能悄悄地接受娘家资助,否则,被我知道,我可不依。那年她每月工资61元,我72元。 从此后,我每天在部队食堂只吃五分钱的菜,不是萝卜就是白菜。今天回想起来,还倍感自豪。一是儿女都成人了;二是我也没因吃了两年萝卜、白菜,落下什么毛病,至今仍“健壮如牛”。

   自从退休后,虽然退休费不算高,但仍在社会上发挥“余热”,两笔钱加在一起还是相当可观的。更何况中国物价不高,子女不是“啃老族”,“娘家人”——文化部离退休干部局对各位老同志还关心备至,逢年过节有活动;不愁吃,不愁穿,出门坐车不花钱,看病可报销,逛公园可免费,不是说“夕阳无限好”嘛,那就让它锦上添花。时下,北京一年四季“满城都是服装节”,那多买几件衬衣又有啥呢,还促内需呢,不就想超过1834年前高老头的衬衣数量。如果不是考虑到减排,多添几件衬衣,又何妨?还可打扮一下京城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