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叔桓
九月二日上午十点半,贺高洁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当我们把她捐献给医疗科研事业的遗体从医院送去的那一刻,一个老布尔什维克结束了她完美的革命人生。
贺高洁同志与朱德总司令颇有渊源,从小与朱德的女儿朱敏一起长大,深受朱德的喜爱。朱德视她如干女儿,在延安时曾题词勉励她:“高洁女儿,你是青年中的勇敢的一个,要勇敢的学习,要勇敢的斗争,要改造一切的旧世界存在的恶习,向新社会前进,那里才是你们的快乐世界。”寥寥数语,简洁而有力,贺高洁同志视为毕生努力的方向,至今这篇题词仍然挂在她家的墙上。
虽然是朱总司令的干女儿,但她从不以此炫耀、傲视他人,始终保持着“老延安”的革命传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谈起贺高洁同志,和平里站的所有离退休人员无不尊敬地称她为贺大姐。
作为一个“老延安”,贺大姐始终保持热爱学习、踏实工作的作风。离休前,她兢兢业业地奉献了一生。1982年离休后,她又积极地投入到离退人员党支部的工作中。因为她非常注重理论学习,积极倡导做一个信念坚定、大局意识明确,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共产党员,所以大家选她当支部宣传委员。为了搞好支部党员特别是理论小组的学习,她认真学习规定的文件,自己带头写发言稿,情绪饱满地参与讨论。她还把自己的书房兼会客室作为理论小组的学习室,不仅布置了舒适的环境,还提供茶点,让大家感动不已。后来,因为她的身体不允许,别人才接下了她的宣传委员,可贺大姐依然未放松自己的学习,经常关心支部的各项工作,关心支部党员的思想状况,尽量做一些同志的思想工作。
生活上,贺大姐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克己奉公的优良作风。到她家,很难想像这是一个副局级离休干部的屋子。橱柜,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一直用到现在的老式橱柜,油漆都已斑驳脱落,表面磨得坑坑洼洼;沙发,一个破旧的沙发垫子蒙上自制的麻布,那个破沙发垫子也是她花了两元钱从收废品那里买回来的;床,一看就是有几十年历史的旧床,家里几乎见不到一件新家具。日常生活也十分简朴,平时粗茶淡饭。她常说,现在的生活对比过去已经很幸福了,应该知足。贺大姐不仅是这样要求自己,也是这样教育后代的,经常教育子女要坚持革命传统,不要有依赖感,个人有困难要自己想办法克服,不要给组织添麻烦。
贺大姐对自己如此简单和“抠门”,可她对别的同志,对国家、民族的困难,却是满腔热情地投入,倾其所能地奉献。她对人很有爱心,见小区修鞋的同志冬天洗澡不方便,
就将自己购买不久的电热水器送给他;平时对小区打扫卫生、卖菜的同志也很友善,经常帮他们织毛衣、打手套。听说站里滕立本同志家有困难,立即捐献2000元,并带动全站捐献近2万元。汶川大地震,她反应最快,捐款最多。在文化部组织向灾区捐款前,她主动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2万元,后又向单位捐款2000元。玉树地震后,她又向灾区捐款2000元。舟曲地质灾害时,她还在医院抢救,我们实在不忍再打扰她了。另外,她还在各种灾害捐款中捐出过不少的衣物钱财。在她的遗物中,我们发现了一沓捐款的收据: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修复红岩遗址捐款5050.20元,红十字会收据20000元,南方九省洪灾捐款1000元等等。
贺大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不忘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己最后的价值。早在2008年,她就决定捐赠自己的遗体。她遗嘱交代的第一件事就是,“我的遗体和各种器官,志愿无偿捐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器官如还有可用的,捐给解放军、工人、农民、干部、学生、市民都是无偿的。”“以上是我一个老党员最大的心愿和可能做的最后的一点贡献”。字里行间,浸染了一个老共产党员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朴素的价值观念。贺大组平时省吃俭用,挤出了一笔8万元的专门存款。这笔钱不管是重病住院还是家庭困难时,她都舍不得动,因为她有专门的用途。临终时,她交代的另一件事就是将这笔专门存款8万元捐献给全国妇联“春芽助学基金”。她要将自己最后全部积蓄拿出来帮助那些因贫困失学或在学的女孩。她还留下遗言,将自己最珍视、最宝贵的朱总司令的亲笔题词捐赠给国家博物馆。
贺大姐走了,可她给我们留下了完美品格、完美情操塑造出的完美人生。她的完美形象将永远照耀我们的人生之路。
(作者 和平里站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