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宝华
开缺回籍
近代世界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纷纷把军队开出国门,拿着长枪短炮去瓜分世界。中国称为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对象,把战争打到中国国门,清政府在帝国主义面前屡战屡败。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签订的不平等《马关条约》,激起中国人民地愤怒。全国人民对清政府失去了信心,推荐梁启超为代表与元老重臣翁同龢,影响光绪皇帝实行变法,翁同龢曾经讲过日本变法,俄国彼得变政等实例,光绪同意由翁同龢起草《明定国是诏》。诏书发下103天,慈禧紧锣密鼓组织力量反对变法。刚毅、荣禄等人抱定慈禧的“祖宗法不可变”,他们密谋给慈禧奏本,指责翁同龢“结党私政”、“揽权误国”,要求弹劾翁同龢。
1898年6月15日,这一天是翁同龢的生日,上早朝时,外面下着小雨,太监和往常一样打着灯笼引路,当他走到大殿前,一个太监拦住他不准入朝,告诉他到军机值班房候旨,此时翁同龢感到大降临。一个小时后,宫中太监向他宣读朱谕“协办大学士翁同龢近来办事多不允协,以致众论不服,屡经有人参奏,且每于召对时,咨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词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断难胜任枢机之任。本应察明究办,予以重惩,姑念其毓庆宫行走有年,不忍遽加严谴,翁同龢著即开缺回籍,以示保全。钦此。”翁同龢的政治生涯到此结束了,他完全明白是慈禧冒充皇帝的假圣旨,向他开了第一刀。同年十二月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慈禧顺利的砍掉了光绪帝的左右手,第二个目标是光绪帝,8月23日,光绪帝被慈禧软禁在南海孤岛涵元殿,凡是能看到外界的门窗,都用木板和砌砖遮挡。设岗亭防止外逃或营救。光绪帝一直被软禁在这里,达十一年之久,最后被毒死,年仅三十四岁。
慈禧拿掉了两个主将,依然不肯罢休,追扑变法骨干,抓到手的谭嗣同、康广仁、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六人,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被杀害,一场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失败了。
翁同龢从北京东单二条回到常熟故居,临走时,怕抄家把他的日记及其他材料处理一大半。他的生活十分艰难,主要靠亲友接济,在临终时写地一首诗:
“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
康有为得知翁同龢去世后,非常悲痛,作诗十四章,其中一章:
“中国维新业,谁为第一人?王明资学厚,变法出元臣。密勿谋帷帐,艰难救国民。峨峨常熟相,凿空辟乾坤。”
翁同龢一生政治生涯结束了,他的一生处在内忧外患迭起,政局不稳时期,功过是非,历史专家正在写清代历史,他们有充足材料,会对翁同龢做出深刻地历史评价。
藏书世家
翁氏家族是读书家族同时也是藏书家族,自明代开始藏书,到翁同龢父亲这一代藏书四、五万册,长子翁同龢在北京藏书“一经堂”、“韵斋”;常熟祖居“双桂轩”、“柏古轩”、“宝瓠斋”、“瓶卢”。翁同龢被革职由晚辈翁斌孙出面,把北京家中的书运回常熟“彩衣堂”。
经过六世所藏的图书,经历过“五四运动”、民国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百多年来,翁氏家族不断整理、守护一批精品图书保存下来。
1950年捐赠一批给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捐赠南京图书馆七千多册,捐给常熟博物馆一千七百册,另有一批散失。
一部分精品,1938年由常熟运到天津英国租界保存,1948年又运到美国,2000年带回中国。
这些精品:宋刻板11种;元刻板4种;明刻板12种;清刻板26种;名家抄本和校本27种;字画41件。
《集韵》南宋初刻本,在280年中人们不知道该书的下落。它是清代流行的租本。
《邵子观物内篇》六卷,孤本书。附《渔樵问对》一卷,南宋福建建宁刻本,也曾被清怡亲王所藏,同治年被翁同龢所收,为孤本书。
《长短经》南宋初刻板,为“巾箱木”即袖珍本,蝴蝶装,有名家项元汴、朱彝尊、王士祯题识,为孤本书。
《丁卯集》南宋,宋刊本中的名品,隐藏150多年。
《会昌一品制》南宋中期,明代早期按此本科板。
《注东坡先生诗》原书42卷,现在分别藏于台北中央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翁氏藏品最多,品相好。
《新刊嵩山居士文全集》宋乾道四年蜀刻本,宋稀有品,秘不示人150年。
另外,宋本《汉书》78卷;宋本《首楞严经》10卷;宋本《分门集注工部诗》25卷;元本《南史》80卷;元本《隋书》85卷;元本《汲周书》10卷。
这批图书信息被一文化专家得知后,任继愈、季羡林、周一良、启功、王世襄、朱家溍、谢辰生等人,联名报告中央,他们认为“其珍籍程度,超过美国图书馆所藏中国古籍之总和”,“有写书是学界仰望”,“应属国宝级文物”要求中央“慨拨帑金”予以购回,经过多方努力,翁氏家族同意以450美金转让给上海图书馆。
翁氏家族是文化大族盛门,读书和藏书视为一体,翁同龢为其妻写过这样的对联“入我室皆端人正士;升此堂多古画奇书”,这就是翁氏家族的家风。
翁同龢身处显赫地位,遭到劫难后,又深刻体会到另一个非常感悟:“盛衰之理,岂有常哉”,“富贵不足保,惟诗书忠厚之泽,可及无穷”。读书和藏书是文化者的终身使命,世代延绵的文化,才有家族的特点。
翁氏家族的历史,使我们看到了,支撑一个家族几代人不衰,靠的是读书和用书。特别是翁同龢这一代人,以善为本,读书,为了明理;用书,攀登智慧阶梯;写书,记录时代真谛;教书,教学相长;藏书;重温历史谜底。
常熟彩衣堂的“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还在闪着光彩,北京庆隆胡同3号门上的对联,消失在尘埃中。
(作者 二○三站离休干部)
上一篇: 社会主义——风暴中的劲松 |
下一篇: 车公庄站举办健康养生交流座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