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离退休干部局
离退休干部局
不知道的埃及
发布时间:2011-03-02 16:13 来源: 编辑:离退休干部局
信息来源: 2011-03-02

王红

   去年朋友约我一起去西班牙,不知是什么原因,我没有一点去的欲望。今年朋友又约我去埃及,我竟然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可能是埃及这个古老神秘的国度吸引了我吧。

   埃及六千多年的历史遗迹,保存之完整、建筑之鬼斧神工令我震撼不已。而我今天向大家介绍的不是埃及雄伟的金字塔和神秘的狮身人面像,而是埃及的另一面,是我以前所不知道的埃及。

埃及的女人

   到了埃及你就会发现,不管是酒店的前台,客房打扫卫生的服务员、餐厅的服务生、街上的商店、银行、售票员、出租司机等等的窗口行业,提供服务的全部都是男性。在埃及女人是不可以抛头露面的。伊斯兰教认为,妇女除手脚和脸部之外,其余身体部位均为羞体,不能显露给丈夫及至亲以外的男子,不允许穿透明或半透明显示妇女艳丽的衣服。所以埃及女子穿着普遍保守,不会穿太阳裙,更没有超短裙,连紧身的衣服也不穿,就是在海边游泳也是穿着长衣,带着头巾,所以,保守的埃及女人很看不惯开放的俄罗斯女人,因为俄罗斯女人在游泳的时候,竟然敢裸泳、裸体晒太阳,在她们眼里这简直是大逆不道,令人嗤之以鼻。她们认为女人就应该保守矜持。有些极其虔诚的穆斯林女人,穿戴不带任何色彩,只用黑色长袍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对于这样的女人,导游告诉我们,不要轻易靠近她们,尤其是男士,更不要给她们照相,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在开罗最大的清真寺,外国人可以随便进去参观,还可以照相,只是不能穿鞋。但是导游并没有告诉我们进清真寺是男女有别的。在自由活动的时间,我和朋友一起来到清真寺门口,脱了鞋正准备往里走,被一个男人拦了下来,从他的手势来看我们不能进,嘴里一个劲说“man”,我们明白了,这里只有男人才能进,女人只能走清真寺的侧门,而且进入寺里也是男女分开的,给男人们提供的场地宽大明亮,而女人的祭拜场所可能只有男人场地的五分之一。

   从侧门进入清真寺,我们又被埃及女人拦了下来,对我们两个外国女人来说也要遵照穆斯林的教规把头发遮起来,她们认为头发只能给自己的丈夫和家人看,绝对不能给外人看,即使周围都是女人也不行。好在我们都带了围巾,在埃及女人的帮助下藏好头发,我们也充当了一把埃及女人。

   在埃及男女地位的悬殊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就连伊斯兰教规也规定男人是家庭的主人,这些都决定了女人的地位比男人低,特别是“女人贞操惟大惟重”的观念和陋习至今仍深深扎根在埃及大男子主义者心里。导游告诉我们,结婚时如果男方发现女方不是处女,甚至被怀疑不是处女时,男人完全有权利将女人杀死,还不被追究法律责任,致使一些“荣誉杀戮案”的事件时有发生。所以埃及的女人把贞洁视为生命,不敢越雷池半步。

   在埃及女人中,有一种女人是可以例外的。她们可以不遵照伊斯兰教规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那就是跳肚皮舞的舞娘。她们可以穿着任何式样华丽的服饰,在娱乐场所表演舞蹈。舞娘的工资很高,一个小时就是五千埃镑。导游说,埃及男人也非常愿意看这种舞蹈,但没有一个埃及男人会娶这样的舞娘为妻。所以选择这一职业的舞娘,是以终身不嫁作为代价的,如果要想出嫁的话就必须离开埃及。

   埃及女人是美丽的、善良的,同时又是悲哀的。

街孩子

   埃及人非常友好,我们的旅行车不管走到哪里,都有街上的行人向我们招手,就连上学的孩子们也不例外。在我们住的宾馆的斜对面有一家小商店,每天早上当我们的旅行车经过小店的时候,年迈的店主人都会举出一个大牌子,上面用中文写着“欢迎光临不虚此行”。对他的热情我们无以回报,因为我们早出晚归,没有合适的时间去他的小店看看,到现在我都觉得很遗憾。

   在埃及旅游你会感觉很轻松,因为每个旅游景点你不会被一些游商死缠烂打。如果你对他们的商品有兴趣,可以去找他们谈价钱,而他们是不会主动向游客兜售商品的。有心眼的小贩,会在我们上车以后,把商品交给导游,由导游问大家是否有兴趣,如果有谁想买的话,通过导游购买,而导游完全是无偿为双方提供服务的,就连我们那走南闯北、带过无数团的领队都为导游的善良而赞叹不已。

   然而令我赞叹的还有那些乞讨的孩子。因为晚上我们要乘十点钟的火车回开罗,所以晚饭前就退了房间,饭后有大约两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我因为晕车就不想出去转了,吃完晚饭就准备上车休息。刚出饭店,只见三个大约是八九岁的孩子,其中一个小孩给我递上一束很小的黄色野花,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看着那些孩子一脸的期待,我接过花,顺手给了他们一盒清凉油和一些从国内带去的果丹皮,孩子们欢天喜地的跑去分吃的去了。回到车上,我问起导游,外面有不少小孩子,那么晚了他们怎么像没人管,于是导游向我讲起了“街孩子”的事情。

   在埃及,即便有伊斯兰教规的束缚,但还是有离婚的事情发生。一旦父母离了婚,孩子无论跟谁都面临着被赶出家门的危险。因为无论父或母任何一方再婚的话,如果婚配的对方不接受这个孩子,他(她)都要被逐出家门,成为了“街孩子”,孩子的其他亲属也不会收养他们的,说这是伊斯兰教规规定的。尽管他们很悲惨,可是他(她)想要得到你的施舍,一定先为你做些什么,采集一些街边的野花,或者为你擦擦鞋。这就是埃及人的修养,连乞讨的孩子都这么有修养,更何况大人乎。

神秘的贝都因人

   埃及虽然东临红海,北临地中海,有约2900公里的海岸线,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从南到北贯穿埃及,但却是典型的沙漠之国,全境95%为沙漠。在广袤干旱的沙漠中,生活着一个神秘古老的氏族部落,那就是贝都因人。“贝都因”意为“逐水草而居的人”。俗话说哪里有水源,哪里就有生命。神奇的贝都因人,他们不光可以在浩瀚的沙漠中寻找到水源,还可以不借助于任何现代化工具,驰骋在浩瀚的沙漠中而不会迷失方向。

   在埃及八天的行程中,有一天的日程就是神秘的沙漠之旅——走进“贝都因”。有幸进入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探访一番在那里生活的人们,着实让我充满了好奇、兴奋不已。

   我们租了四辆越野吉普车,先由当地的司机把车开到沙漠的边缘,在沙漠警察对人员和车辆进行登记后,就把车交给贝都因人,由贝都因人开车进入沙漠中他们的居住地。因为任何人就是借助指南针也很难找到贝都因人住地的。

   坐在车中的我们就象骑上了难以驾御的烈马,剧烈地颠簸使我们的头撞在顶棚上咚咚作响。那份刺激大概唯撒哈拉所独有。经过艰难的一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这个神秘的部落里,我们仿佛一下子从现代走进了历史。

   接待我们的房子是用当地说不上来的一种类似于芦苇的植物围起来大约有四十多平米的长方形屋子,没有窗户,也没有任何的家具,只有沿着四面墙放了一圈很粗的大木头,有板凳一样高,就算是客人坐的地方。因为没有电,所以在每个人的面前摆上一盏蜡烛,是用大可乐瓶的下半部装上沙子,里面插上蜡烛,非常简陋却又非常有特色,因为这些贝都因人已经知道用现代化的可乐来招待客人了。

   今天的贝都因人虽然在逐步向现代化社会靠近,但他们还是属于社会最贫困的人群,一直处在主流社会的边缘。埃及政府曾经推行贝都因人定居计划,希望贝都因人孩子可以接受教育,但是贝都因人酷爱放荡不羁的生活,不为光怪陆离的现代世界所污染,仍过着游牧放牧的生活,保留着传统的族长制。

   他们真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最值钱的财富就是骆驼。给我们开车的司机就是贝都因酋长的儿子,他曾自豪地告诉我们,他用四头骆驼,娶了部落里最美丽的女人为妻。对于贝都因人来说,骆驼一身都是宝:驼乳可解渴,驼肉可以充饥,驼皮可以做衣服,驼毛可以做帐篷,驼粪可以做燃料,驼尿可以当生发油,而最主要的是骆驼是他们在沙漠中生命的依靠。这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商队因向导迷路在沙漠里转了20天,带的水用完了,大家都绝望了。这时,一只骆驼开始领头走起来,整个商队都跟上它走,最后走到了水井旁。骆驼成了他们的救世主,也就成了他们财富的象征。

   在贝都因部落里,有一支由十几只骆驼组成的驼队,是专门为外来的游客服务的。牵骆驼的全部是贝都因妇女。她们身穿长袍戴黑色头巾,只露出深凹进眼窝的双眼,基本上是没有语言交流的,因为他们的语言连我们的埃及导游也听不懂。导游只是告诉我们,骑骆驼的费用自己定,想给多少给多少,不给也行,他们是不会说什么的。这就是贝都因人,面对他们的朴实善良,很少有游客不给钱的。

   骑完骆驼,意犹未尽,我们又跑到他们的灶间参观。说是灶间,其实就是地上挖个洞,上面放了一个大铁盘,就像咱们的饼铛,用的燃料就是骆驼粪,一位贝都因妇女在熟练地擀面烙饼,就和中国北方的薄饼差不多。

   不知不觉,夕阳的余辉就笼罩在了整个贝都因部落,马上就要开始我们的贝都因大餐了。我们刚才看到他们烙饼的地方,并不是他们做饭的地方,因为做饭的人都是贝都因妇女。按照伊斯兰教的教规,妇女是不能在外人面前抛头露面的,所以,等四五个贝都因男人抬来长条桌,上面摆满了丰盛菜肴的时候,我有一种天上掉馅饼的感觉,真不知道他们是在哪里做出来的,而且不是便餐而是正正经经的大餐。食物很丰富,是那种自助式的,入乡随俗,大家饱餐了一顿。

   这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了,面前的烛光摇曳,外面的篝火已点燃,传来了非洲特有的击鼓声,一场热闹的篝火晚会开始了。贝都因人跳舞的都是男性,他们的女人是不能出现在这种场合的,所以我们旅游团的女士们都成了他们邀请的对象,最后大家围成了一个大圆圈,不论男女都沉浸在了这欢乐的海洋中。

   结束了神秘、难忘的贝都因之旅,我想人们会永远怀念他们的,怀念他们对土地的一往情深,怀念他们对大自然超乎寻常的直觉,怀念他们看星星定方位的自信,怀念他们骑着骆驼寻找水草的执着。守望贝都因人,就是守望人类自己;关注贝都因人,就是关注我们的明天。

                     (作者 车公庄站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