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产业发展司
产业发展司
依托文化品牌建设扩大文化消费
发布时间:2014-03-10 08:59 来源: 编辑:产业发展司
信息来源: 2014-03-10
  

来源于:中国文化报 

 
  

 

  文化消费水平指数

  

  

  文化消费满意度指数(制图 张海宁)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3

 

  

  

  编者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月2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专家预测我国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是4万多亿元,但是2013年的文化消费的实际规模是1.6万亿元左右,还有3万多亿元的空间没有发掘出来。扩大文化消费不仅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要求和实现国民幸福的重要手段。还有哪些抑制文化消费的因素?如何促进文化消费?如何利用这一巨大市场空间提升文化品牌影响力?两会期间,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政协委员,并约请了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方英

 

  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拉动,从投资、消费与总需求的关系上看,消费是总需求的终极推动力量,文化产业的发展莫能例外。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链上的终端环节,它既是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的目的,又是文化创作和再创作、生产和再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因为文化消费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文化产品生产能力和流通效率。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促进整个文化产业良性循环发展的原动力,文化企业能否做大做强,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是否有发达成熟和旺盛的消费市场。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该国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就会快速发展;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就会出现井喷式增长。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6100美元,已经进入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的快速发展时期。文化消费的内容、结构和方式等的变化也会引起文化生产的组织运行、结构调整、布局变动和产业转型,进而带来文化发展方式的转变,影响整个文化发展的方向。

 

  文化消费水平整体偏低

 

  今年初以来,韩国奇幻爱情喜剧《来自星星的你》引发了奇特的经济效应与文化现象,这部剧在中国通过网络播放后,目前红得发紫,仅乐视网、爱奇艺、迅雷、优酷土豆4家网站的点击量就早已超过10亿,而且每天节节攀升,业内外一致认为“新韩流”来了。2013年火爆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和《我是歌手》,都是引进韩国节目模式后再进行本土化制作的。这从一个方面又说明,我们的文化内需巨大,只是本土文化产品相对供给不足。

  现阶段我国文化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贸易呈逆差态势,短期不能单纯依靠文化出口来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内需是关键。消费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这与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主要实行外向型经济和投资拉动战略有密切关系。2013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3),从总体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整体偏低,还处于一个“初级向上”的阶段,但潜在的文化需求旺盛。据调研数据测算,我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为47026.1亿元,占居民消费总支出30%,而当前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为10388亿元,仅占居民消费总支出6.6%,存在36638.1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文化消费需求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

  文化供给和文化需求不匹配,主要表现为文化供给规模和结构不合理、产品和服务创新性不足,不能满足动态变化的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就拿电视剧来说,我国早在2003年就已经成为电视剧年产量第一大国,年产量是位居电视剧国际贸易份额首位的美国的3至4倍,但普遍存在粗制滥造、盲目跟风、同质化严重等问题,要在全国形成“国剧流”、在亚洲甚至世界形成“华流”很难。文化企业只有依托文化品牌建设、文化产品和技术创新、营销方式的创新,才能不断扩大文化消费。

 

  依托文化品牌提升文化消费

 

  文化品牌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体现了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是文化的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重凝聚。发达国家普遍重视打造文化品牌,以此推动文化消费。美国政府极力支持本土企业打造文化名牌,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贸易为载体,输出美国民主、价值观和消费文化,在扩展本国文化利益的同时提升美国的文化软实力。

  搞好文化品牌建设对文化产业有着巨大的提升和带动作用,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赢得市场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广西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积极实施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依托该区域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淳朴浓郁的民族风情,不断丰富该区域民族文化的内涵,将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进行深度融合,组织实施“河池铜鼓民俗文化推介周”“巴马长寿文化产业香港、澳门宣传推介活动”等,打造出国际知名的民族文化品牌,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亲临河池观光览胜,也吸引文化企业入驻河池进行文化产业开发,推动河池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创新促进文化消费升级

 

  加快文化创新、打造文化精品是改善文化供给、实现文化消费升级的关键,也是实现文化“走出去”的首要条件。文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目的是为消费者提供类型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多样、质量更加可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电影市场为例,当我们还在苦苦追求票房收益,并以此定成败之时,美国的电影衍生品收入已是票房收入的4倍。我们是文化资源大国,却是文化产业小国。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种差距,不尽快从文化转化和文化创新上迎头赶上,文化产业想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加速融合,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数字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更好的继承、弘扬与发展,以网络出版、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字影视、数字音乐等为代表的数字文化产品市场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各种文化资源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新的产品形态、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消费模式,越来越受消费者的欢迎。移动应用软件类型从游戏、阅读、影视、音乐到教育、保健、生活指南等等无所不包,这些应用涉及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

  总之,文化企业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