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
| ||||||||||||
*目前,已披露的文化产业新政策。(制表 张海宁)
2014年,文化产业的发展将迎来升级版政策支持。从年初开始,政策信号便释放出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由文化部与国家发改委负责起草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将于近期公布实施。 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也纳入了相关规划。2014年,文化部与财政部联合启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今年的扶持计划以“提升文化产业创意创业水平,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为主题。而由相关文化部门负责制定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也在制定之中。 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也将迎来政策利好。3月初,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文化部、工信部与财政部制定的《关于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意见》近期会发布。这一指导意见涵盖了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税收优惠、投融资服务等。 在文化金融方面, 3月6日,财政部发文,2014年继续实施文化金融扶持计划,规范完善操作程序,逐步扩大支持领域,积极探索债券发行成本补贴、保费补贴等扶持模式,推动金融资本和文化资源的融合对接。据了解,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贷款贴息4.61亿元支持文化与金融对接。而更为重量级的政策将于近期出台,刘玉珠透露,文化部、央行和财政部3家联合制定的《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大概一个月之内就会出台,这个文件是文化部和有关金融机构就文化金融合作发起制定的首个重要文件。 此外,由文化部与财政部共同制定的《关于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将于近期颁布实施。政策紧锣密鼓的出台势必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些政策越来越具体和深入,也越来越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我国已有的文化产业政策能否最大程度消除发展障碍?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文化管理还应做出怎样改变,才能释放出更多的市场活力?3月11日,记者专访了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宏存教授。
重新认识文化产业战略价值
文化财富:2014年可能是文化产业发展非常关键的一年,从目前获得的信息看,密集出台的文化产业相关政策涵盖了产业融合、文化金融、财税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等方面,为什么今年会相继出台这么多政策?整体上,你如何评价这些政策的出台? 高宏存:这些政策的密集出台是文化产业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必然要求。在国家经济转型过程中,文化产业发展更有用武之地,它在推动产业转型等方面所起的作用非常明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文化产业首次写入“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这一部分。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后,更加明确了一个重要目标,“十二五”时期,国家经济发展的主线是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这是一个大背景。1月22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部署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这预示着,我们对文化产业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比以前推进了一大步,文化产业的发展事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品质,文化因素、文化精神、文化品格要贯穿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领域各方面。 文化财富:《关于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意见》将于近期出台,这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国家专门为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制定一个政策,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民营小微文化企业是不是将能获得与国有文化企业一样的待遇? 高宏存:这个政策的出台是符合和适应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文化产业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小微文化企业多。小微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而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普遍面临很多困难,如果这些市场主体发展不好,何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如何释放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相关部门意识到并在着力解决这个问题。此外,这一政策的出台也纠正了之前我们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认识,文化体制改革以来,我们一直把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培育文化航母企业作为主要目标,而忽略了更富市场活力和创造力的民营小微文化企业。部分国有文化企业虽然得到了政策扶持,但市场竞争力、创造活力和企业治理能力却并没有得到提升,而文化资源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运作,压制了市场竞争,进一步造成资源垄断。文化市场的活力主要是通过中小微文化企业表现出来的。这些企业的市场敏感度高,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和具体的做法,能对市场的变化进行及时回应,能很好地满足市场文化消费需求。国家出台专门支持小微文化企业的政策能为小微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更加完善的发展条件。 文化财富:文化部和财政部制定的《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也将公布,为什么要单独提出“特色文化产业”这一概念? 高宏存:国家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有很多理由和多方面的依据。首先,无论是国务院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还是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党的十八大报告,都要求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展基于特色文化资源而形成的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我把这种基于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形成的空间形态定义为文化生态圈或文化功能区,这种文化生态圈往往是一个区域获得文化生态平衡、有效传承文化、形成地方特色和增强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保障因素。其次,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推动城镇化发展必须考虑通过生产性保护,让特色文化资源与当代人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利用和发展。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就是一个带动地方发展的可行、有效方式。国家相关部门将建立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库,评定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最后,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也是我们突破传统行政区域限制,推动文化功能区发展的一个举措。我们现在已建立了一些跨区域发展的合作平台,如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成渝文化合作平台等,筹划中的有京杭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和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等。国家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带的发展,目的是要更好地利用文化资源传承文化,形成一些跨区域的文化品牌,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地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走向现代文化治理
文化财富:就文化体制改革而言,你认为文化管理的变革趋势是怎样的? 高宏存:我国传统文化管理体制,行政权力对文化资源的配置起主要作用。在未来发展中,政府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思维,厘清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边界,让文化经济的发展回归市场。政府的职责就是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建设一个高效服务型政府,营造开放自由、平等竞争、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强化对文化市场的有效监管。未来,政府管理模式,将从传统文化管理走向现代文化治理,这是一个大趋势。 文化财富: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人们觉得民营企业将迎来制度平等竞争的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继续向前推进,你认为文化产业政策对国企和民营企业真能做到一视同仁吗? 高宏存:以演艺行业来讲,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2012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数据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有2700多家国有院团、1.1万多家民营演出机构,民营院团提供的演出是国有院团的两倍多,但在政府拨款和演出补贴上国有院团所获得收入却相当于民营院团的10余倍,两者的差距还是很大的。虽然这几年民营院团获得的政府扶持比以前多了,但还是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目前,文化领域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但现在政府在一步步改革,会做得越来越好,真正让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竞争。比如去年,我参与了一个文化部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政策的规划讨论,谈及对各类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并没有区分国有和民营,培养范围是面向整个文化市场的。
文化财富:还有哪些因素阻碍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高宏存:目前,我们国家的文化管理仍然是非常粗放的。要改善文化管理,首先,要走向分类和精细化管理,对以电影、动漫和游戏等内容生产为主的文化门类,应该借鉴国外的成熟管理办法,比如对内容采用分级制。那么,以往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文化内容的随意性就会被规避。如果仍然延续传统的文化管理模式,文化企业无法预测可能遇到的基于文化管理产生的风险。这样对文化企业来说,投入的风险太大。第二,现在我们过于强调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其实,文化产业也是一种经济形态,那就回归基本的认识,遵照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来管理文化产业。当然也要观照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但在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下,一个好的产品一定具有好的文化价值,否则它不会被大众认可。第三,要加强文化立法,现在文化领域还做不到有法可依,要通过法律的完善保障文化产业的发展。最后,文化评价不能完全由政府来主导,应该让社会公众成为评价文化内容和产品好坏的重要参与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