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来源于:中国文化报 李婧 李琤
| |||||||||
编者按:为总结近年来文化金融合作的成果,推广成功经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会同各合作金融机构开展了文化金融合作案例的收集评选工作。从60多个案例中评选出10个优秀成果,涵盖了信贷、保险、债券、金融中介服务等金融领域各板块,覆盖演艺、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网络文化等文化产业门类,既有文化金融产品创新,也有文化金融体制机制创新,体现了文化金融领域开拓创新的成果。既总结近年来文化金融合作的经验,又对文化企业融资过程中的难题提出了各自的创新解决方案,本报记者在会议现场采访案例中的金融机构和企业负责人,分享他们的成果和经验以期带给读者借鉴与启发。
西安大明宫:以城市环境开发托起遗址保护
西安当地人,没人不知道“道北”,有点像北京的“龙须沟”,特指西安1934年陇海铁路开通之后,铁路以北,即在西安城老城墙的北边——唐代大明宫的遗址。历经岁月变迁和战乱更迭,曾经恢弘的殿堂早已灰飞烟灭,其遗址多年来被棚户区和城中村占压,城市基础设施非常薄弱,整个地区落后西安其他地区发展10到20年。 从空中看下去,处于城市核心的遗址区域更像一块触目惊心的疮疤。随着城市的发展,遗址区居民生产生活与遗址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要让这座昔日的当代行宫重生为一座人文生态实践区,从没落重返辉煌,这中间的距离有多远? 2007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决定进行大明宫遗址保护及周边环境改造工程(共19.16平方公里),计划投入102.5亿元,其中资本金均由曲江新区管委会通过财政直接投资方式投入,共计42.5亿元,但还面临60亿元的资金缺口,需要银行支持。 起初,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国开行”)对大明宫项目顾虑很大,国开行陕西省分行行长黄俊介绍,如果单纯支持大明宫遗址公园项目,由于开发投入大,建成后门票收入有限,银行的贷款风险较大,很难给予授信。而另一方面,如果仅支持遗址公园的周边建设,局限于缝缝补补的周边环境改造,又脱离了文化项目的基本主题。 面对这些难题,国开行总行和陕西省分行进行调研后,最终为大明宫遗址保护区设计了“一拖一”的方案,即以城市环境开发托起遗址保护工程,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保护与周边商业开发衔接的方式,解决了遗址公园营业收入少、投资回收期长的还款困境;同时借鉴城建项目,采取政府委托代建,实行土地出让金回流动态还款的方式,解决了因门票无法质押(归集财政)的担保困境。 “通过周边环境整治节省的土地出让收入弥补了遗址公园自身收入不足,这是我们设计这次贷款模式的切入点,解决了文化项目一直由政府主导,没有形成持续商业模式的问题。目前,大明宫项目周边土地已大幅升值,当时其周边出让土地价格约为每亩200万元左右,现在商业用地出让价格已经到了每亩六七百万元,为项目成功和贷款安全奠定了基础。”黄俊表示。 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曲江大明宫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倪明涛介绍,在国开行的金融支持下,历时3年,大明宫项目已经顺利完成了遗址保护工作,在遗址周边的6个村10万人得以顺利搬迁,遗址公园得以整规格、整建制地保护下来。 “在保护工作完成后,第二步的计划是以公园建设带动城市发展。遗址公园建成后,成为西安市一二环内少有的具有文化内涵的公园,彻底改变了周边区域的综合环境,周边土地价格升值很快,有利于城市改造和提升工作,今年周边的城市改造工作已顺利完成。”倪明涛说。 在倪明涛看来,文化与金融对接的难点在于传统的融资模式缺乏支持文化产业的渠道、途径。文化产业项目很多是综合性项目,如果单纯考虑项目本身,可能不符合银行担保、抵押的要求,但其未来会为周边区域带来巨大的综合性收益,所以,在这类项目上,需要金融机构进行创新。他告诉记者,他已经考察过扬州等地的遗址项目,希望能将大明宫模式输出到更多地方。 黄俊则认为,大明宫项目是国开行的首笔大遗址保护类贷款,这一项目之所以能成功,关键是找到了文化与金融对接的结合点,其经验对政府投资类社会效益明显、经济效益较差的公益性项目,如遗址保护、城市绿化等有很强的可借鉴意义。她表示,作为一家位于文化富集地陕西的金融机构,国开行陕西省分行一直坚持为文化产业进行多角度、宽视野的金融创新,如其所设立的开元城市发展基金,以曲江品牌为质押,引入风投等社会投资,并以财政资金作为担保,支持曲江文化产业基地等投资。
云南文投:改制歌舞团如何将演出卖到东南亚?
“《吴哥的微笑》,白天征服了我的眼睛,夜晚征服了我的心。”一位韩国观众在观看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吴哥的微笑》后,在留言簿上这样写道。 《吴哥的微笑》是一台由云南文化产业投资集团(以下简称“云南文投”)带领省级转企改制文艺院团——云南省歌舞剧院公司在柬埔寨吴哥打造的驻场演出,自2010年11月开演以来,已演出700多场,接待来自60多个国家的100余万人次观众。 但是,在骄人的成绩背后是艰难的转制之旅。2009年初,云南文投面临着艰巨的体制改革任务,面对拓展市场的难题,怎么办? “我们认为应该发挥云南的特殊地理位置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推动云南民族文化走出去,在国外设立公司,做驻场演出。另外,打造优秀的文化演出输出到国外,将项目送出去。”云南文投副总经理邓胤回忆,“我们的思路和方法是对的,但在实施中也遇到一些具体困难。当时,首批转企改制的院团划拨到云南文投,大多底子薄、基础差,要打造演出产品必须要金融支持。但由于文化企业轻资产的特性,演出节目收入不确定等原因,商业银行不愿意介入。” 在这种情况下,云南省文化厅向中国进出口银行(以下简称“进出口银行”)云南省分行推荐了云南文投的项目,希望政策性银行能给予支持。进出口银行业务开发和创新部总经理吴钢介绍,当时进出口银行深入调研后发现,该项目涉及的3台演出由云南文投下属的云南省歌舞剧院公司等4家企业负责制作,这4家企业是实际用款人,均属于工信部界定的小企业范畴,自身有效资产不足、财务实力匮乏,进出口银行分别对其进行贷款支持的难度较大。 针对这一难题,进出口银行综合考虑贷款风险,以“统贷统还”的贷款模式,由云南文投作为“统贷统还”借款人,贷款发放后,云南文投将资金转贷给实际用款企业,以解决实际用款人的融资问题。 此外,吴钢介绍,当时云南文投要想争取金融支持还面临着一个难题,就是汇路困难。该项目中的3台演出共涉及5家境内外企业,其中《吴哥的微笑》演出地点在柬埔寨,而该国为外汇管制国家,将该项演出收入作为还款来源面临障碍。 对于这一问题,进出口银行协助云南文投开立了人民币一般户,并协助负责运营《吴哥的微笑》的柬埔寨暹粒演艺投资有限公司开立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定期将节目收入打入该账户,解决了资金汇路问题。 进出口银行的支持让稚嫩的转企改制院团有了在市场中搏击的底气,“在我们转企改制最困难时,进出口银行给予了6500万元贷款,这笔资金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激发了院团的创作热情,也给我们创作给予了最起码的经济基础。”邓胤回忆。 此后,进出口银行通过政策性金融带动商业金融的模式,帮助云南文投拓宽企业境外经营的资金来源,提升了云南文投在境外的本土化运作水平。在金融支持下,《吴哥的微笑》、《辉煌新加坡》和《梦幻腾冲》三台演艺节目取得较大发展,目前节目平均收入均增长30%以上,外国观众的比例分别高达67%、92%、60%,有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走出去”。 云南文投成功将演出卖到了东南亚,将云南民族文化输出到国外,但更多的国有转企改制院团还在探索的路上。通过支持云南文投的体会,吴钢认为,原来作为事业单位的国有院团,要想转制成功,必须选准重点方向,发挥院团的专业人才和技术优势,找到与市场结合的关键点,如云南文投就充分利用其区位资源,通过与东南亚国家合作,利用其广阔的旅游市场优势,充分发挥旗下演艺院团在编导水平、舞美造型、艺术技艺等方面的优势,成功以产业化的方法让文化走出去,实现了文化产品的出口创汇。
中国银行:瞄准区域特色文化产业 支持小企业做大
浙江东阳素有“百工之乡”的美称,在红木家具和木雕行业有着悠久的工艺传统,是中国红木产业的中心之一。现在,每天有100多个装满红木原材的集装箱到达这个城市,然后分散到全市1000余家大大小小的红木企业,被雕刻成精美的工艺品或制作成红木家具销往全国各地。 然而,就在几年前,东阳红木行业远非这样一片繁荣景象,当时全市只有100多家红木企业,且大多为小企业,而红木原材成本较高,红木家具和艺术品工艺要求高、生产周期较长,造成企业资金流动慢,普遍存货成本高、资金周转效率低,资金压力非常大。但受制于企业规模小、缺乏银行要求的传统抵押物等因素,东阳红木企业普遍难以顺利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 用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雅典红木家具厂负责人包海深的话说:“像我们这种无法落实有效房产抵押的小微企业,能从大银行得到贷款,以前想都不敢想。” 针对这种现实难题,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对东阳红木产业集群开展调研,在充分了解企业采购、生产、销售模式和资金周转链条的基础上,创新研发出“木艺通宝”这一专门针对东阳红木行业的专属信贷产品。 “木艺通宝的创新理念不但客户不敢想,以前在银行内部也不敢想,红木行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没有抵质押品,很多银行都不敢给木艺企业贷款。” 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行长助理张立新说。 他介绍,当时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在调研当地红木企业时发现,由于红木家具生产周期长,价格年年走高,为了避免原材料价格风险,红木企业普遍储存大量的红木原料,而红木价值较为稳定,可作为银行抵质押物。“木艺通宝为中小企业提供短期授信,引入仓储公司实现仓单质押,其重要创新点在于突破了传统抵质押方式,帮助企业解决了抵质押物不足的问题。”张立新说。 中国银行借助对市场了解程度较高的专业评估机构,确定木材存货的价值,解决了价值评估的问题;同时,引入第三方仓储公司,对企业的木材存货实行独立监管并出具仓单,企业以仓单为质押物申请银行贷款,突破了传统抵质押方式,有效地破解了合作障碍。 张立新还介绍,为了更好地支持小企业的发展,中国银行降低了授信门槛,只要有2年以上经营历史、销售1千万元以上的诚信企业和经商户都可以申请贷款。 2013年9月,木艺通宝一经推出便在当地市场引起热烈反响,推出4个月来累计发放贷款余额5亿元,预计全年达到15亿元,20多家红木企业从中受益,东阳杜隆公司也是受益者之一,该公司董事长杜军希望中国银行能继续推广这一金融产品,以红木产业带动东阳历史悠久的传统木雕行业发展,发扬和延续传统工艺,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此,张立新表示,中国银行正在与浙江红木产业协会、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等机构进行系统对接,为更多中小企业搭建平台。“银行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大有可为,但是受限于银行对企业资质、抵押物的要求,目前合作范围有限。中国银行将持续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律,创新思路,将企业拥有的文化资产合理转换为银行认可的抵质押物,助力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张立新说。 同时,张立新建议,因木材流通性低、价值较难确定,目前专业评估机构数目有限,建议政府培育一些诚信可靠的专业评估机构,扩大银行专业评估机构的范围,为银行授信发放提供可靠决策依据。此外,希望政府建立为木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支持的政策性担保或保险机构,进一步降低客户授信的准入门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