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来源于:中国文化报
原标题:文创人才紧缺怎么办?
文化创意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灵魂,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以及人才资源,但同样遭遇人才瓶颈,最突出的问题是文化创意人才结构性短缺,尤其缺乏高端原创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在考核体系不合理、人才管理模式不配套等因素的作用下,文化创意人才的流动性非常大。针对这些问题,近些年,北京市通过多种举措试图集聚大批优秀的文化创意人才。今年,北京市相关部门进一步探索了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和激励新路径,5月底,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挂牌成立。11月初,北京市东城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宣布将颁布文化创意人才标准。这些新举措为文化创意人才创造了更好的创业就业环境。
人才基地弥补结构缺陷
在北京市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中,文化创意产业的地位是首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下功夫。在此背景下,5月29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以下简称“人才基地”)授牌仪式举行,这一举措显示了北京市相关部门希望通过人才培养逐步推进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调整和升级。
早在2013年12月,北京市文资办制定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并发布了《关于公开征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公告》。
对此,相关文化企业反响强烈,52家单位积极提交了人才基地的申报材料,覆盖了设计服务、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等九大门类。专家组结合申报单位的规模特色、业态领域、所有制类别等因素,分两次评审确定了30家人才基地认定名单。
作为人才基地的管理部门,北京市文资办建立了监督指导机制,引导人才培养基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首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工作,为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人才基地的授牌对文化企业来说是一种荣誉,是政府和社会给予的认可。但人才基地的认定是动态的,北京市文资办建立了相应的调整机制,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其资格,借此督促各授牌基地认真履行培养人才的职责。
人才领导小组推进成果转化
对北京的文化创意小伙伴来说,“未来领袖”文化创意大赛并不陌生。经过几年的发展,该赛事逐渐成为创意项目与平台对接的经纪人。11月4日,2014“未来领袖”文化创意大赛启动,为期半年的赛事将吸引北京市各类文化创意人才进行大比拼。北京市东城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表示,赛事已经打造出了“技术研发——成果产业转化——产品市场推广”的专业服务模式,优秀赛事成果可在东城区迅速转化落地。
该创意大赛是东城区建设北京市级文化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重要支撑项目,目标是依托北京大学的文化产业教育研究资源,打造一个集政府、企业、投融资机构为一体的创业平台,实现文化人才与创新项目的产业化对接。
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缺乏高端人才的现状,东城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表示,东城区将重点支持、引进、吸纳四类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国际国内某一文化领域领军者,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带团队、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到东城区投资创业的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化名家大师、代表性传承人及其团队。
本次创意大赛结束时,东城区还将推出《文化创意人才标准及地区人才政策研究》。未来,东城区的文化创意人才将被划分为三大类别:基础人才,也就是最草根的创意人才;创业人才,是能够将自己的项目带入市场,产生效益的人才;领军人才,则是文化创意领域的标杆。文化创意人才标准的划分将更有利于解决人才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引进人才,给予人才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帮扶。
上一篇: 首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优秀论文揭晓 |
下一篇: 推动文化金融产业的三大着力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