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产业发展司
产业发展司
文化产业能否克服“东高西低”
发布时间:2015-02-10 14:41 来源: 编辑:产业发展司
信息来源: 2015-02-10

  来源于:瞭望   记者 刘苗苗

 

  “我们应该反思梯度模式,倡导多点并举差异化发展的协同模式,不论东、中、西部,不论先后顺序,只要谁有条件,就可以公平享受发展文化产业的机会。”

 

  2010--2014年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前十名中,除了山西在2010年进入过前十,四川在2011--2013年进入过前十,以及湖南、江西在2014年进入前十以外,其他的八九个省市基本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彭翊日前在“文化中国:中国文化产业指数发布会”上,向社会第五次发布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表明与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类似,“东高西低”的区域发展失衡问题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也存在。 

  这一点,与中国人民大学同日发布的“2014中国文化消费指数”结果“不谋而合”。数据显示,东部地区的居民在文化消费意愿、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水平方面都显著高于西部地区。 

  据了解,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长期遵循梯度发展模式,即率先发展东部,然后通过产业转移,逐步带动中部和西部的崛起。文化产业大体也遵循此模式。 

  但是,专家认为,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同,只要地方有一定的资源禀赋,并植以创新要素,文化产业就可以在地方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此,文化产业有必要多点并举差异化发展。 

  近些年,东部地区凭借海量的文化资源、巨大的文化资本、文化人才资源投入、良好的文化市场培育等,文化产业的影响力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 

  然而,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有些城市凭借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创造性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彰显了文化产业对西部发展的重要性。 

  如云南创造了一条“文化+旅游”的“云南道路”,使文化产业增加值以年均20%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预计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超过12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8%。 

  专家告诉本刊记者,倘若按照梯度发展模式,坐等靠产业转移发展自身,西部势必会错失中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机遇,会永远处于产业发展的低端,甚至跟东部的差距拉大。 

 

  中西部地区尚处初级和中级阶段 

 

  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结果显示,2010---2014年,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综合指数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其中,2014年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分指数表明,排名前十的省市中,产业生产力指数方面,有8个属于东部地区;产业影响力方面,除江西、安徽、湖南外,其他都来自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驱动力方面,东部地区所占比例也高于西部地区。 

  彭翊介绍,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是反映我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效果的工具,已经成为反映我国文化发展水平的“温度计”和“晴雨表”。 

  文化产业综合指数由三个分指数构成。一是产业生产力指数,用以衡量文化产业内部生产要素的投入情况,包括文化资源禀赋、文化资本、人力资源。二是产业驱动力指数,用以反映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体现政府推动文化产业的态度和力度。三是产业影响力指数,用以衡量文化产业产出的产品和服务情况,包括经济上和社会上的影响。 

  《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2014》披露:“相较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不管是在资本、人才、技术以及产业规模方面,还是在市场、价值创造、品牌和品质上,由于自然条件、观念意识、经济水平、人才积累、技术创新和管理体制等因素导致的问题在短期内还很难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据了解,东部地区已经进入“以创意产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高级阶段,表现为,动漫网游、新媒体、新闻出版、设计等一批以文化为元素、以创意为驱动、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的新业态增长迅猛,并加速向制造业、农业、房地产等传统产业渗透。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金元浦告诉本刊记者,目前,一支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上市企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准航母舰队群正在东部沿海地区崛起,它们通过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企业运作,进行高速兼并重组,获得了迅猛发展,堪称中国文化产业的主力军。短短几年成长起来的阿里巴巴目前的市值已经高达3000亿美元。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还处于文化产业的初级和中级阶段,即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特色文化产业,和以出版、广电、演艺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产业,其产值远远低于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持续不均衡的深层次原因 

 

  《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2014》将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五个综合指数较高的省市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势区域,把指数较低的黑龙江、河南、贵州、海南、甘肃五省作为弱势区域,通过两区域内部文化产业发展特征的综合分析和对比分析,揭示了产业发展持续不均衡的深层次原因。 

  报告分析,东部强势地区,经济实力强,科技水平和教育事业较发达,对人才吸引力大,为文化产业高速发展储备了优越的人力资源。以北京为例,2012年其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18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已经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截至2012年,北京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52.9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13.7%。其中,流动人员约有101万人,已成为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相比之下,西部弱势地区,由于文化人才的工资待遇和职业发展前景等与发达地区差距很大,以致自主培养的人才有外流趋势,又由于缺乏吸引人才的相关政策,因此高端文化人才少之又少。以甘肃为例,虽然它是我国文化资源大省,但由于其经济活力不够,导致文化企业的人才流动性较高,加上缺乏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也难以引入大量高端文化人才。 

  文化资本投资方面,尽管西部地区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不低,但要论“真金白银”的投资,西部地区受制于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几年,各地虽然加强了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由于资金不足,后续投入不足,进展缓慢。 

  相比之下,有良好经济基础的东部地区却可以动辄数百亿投资文化产业,显著提升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如天津,年投资总量从2009年的100.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463.5亿元,年均增量在百亿元以上,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50.6个百分点。2012年其文化产业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更居全国首位。 

  在创新环境营造方面,东部省市通过在规划指导、产业扶持、金融财税、工商注册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政策,为适合各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如2012年上海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向社会申报,其中各类支持金额近3亿元。相比之下,西部区域人均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企业缺乏对创新产品核心技术的掌握和控制,发展大多依靠内容的复制、模仿,设计产品还处于低端,自主创新产品数量不多。另外,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创新性,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多点并举差异化发展 

 

  西方理论界认为,文化产业是后工业时代的产物。依照这种观点,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的我国西部就很难发展文化产业。另外,若遵照区域发展的梯度模式,位于低梯度的西部地区,应该靠承接中部淘汰的产业来发展自身。 

  对此,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齐勇锋认为,“我们应该反思梯度模式,倡导多点并举差异化发展的协同模式,不论东、中、西部,不论先后顺序,只要谁有条件,就可以公平享受发展文化产业的机会。” 

  2014中国省市文化产业驱动力指数的显著变化表明,青海、宁夏、西藏等西部省、自治区都对文化产业倾注了极高的热情,增速排名跃居全国前五名。而从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增速来看,青海、新疆也分别跃居第三和第四名,折射出西部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潜力。 

  在中国省市文化产业综合指数排名前十中,已经有湖南、江西两个中部省份入围。“这说明文化产业正在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的活力正得到激发。”齐勇锋说,后工业时代,西部有很多原来不以为然的资源,现在反倒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稀缺资源和先天禀赋,因此西部地区也开始大力推动文化产业。 

  “不是所有的中国省市都要和北京、上海一样,到国际上进行一场激烈的竞争。即使北京、上海、广州也要进行错位竞争。”金元浦认为,“在东、中、西部文化产业发展差异基础上,我国要构建多层次的合理架构和错位发展的产业生态平衡系统,使其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相需为用。”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他说:“东部发达地区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先导部队和发展主体,可作为进军国际、实现中国创造的主力;中部一方面要承接东部地区制造业的转移,另一方面要继续发展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保持我国实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西部的第二产业没有过度发展,所以今天保留了蓝天、绿地、美好的环境和生态奇景,在这种基础上,可以采取跨越式的方式,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寻找一种新的不同于东部,也不同于中部的发展模式。” 

  《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2014》建议,针对文化产业内部的短板,要集中力量进行弥补,提高产业发展的均衡度。如优化机制,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建立多元化资本参与的产业发展体系;细致梳理文化资源,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完善制度,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只有全面提升产业链各个环节,才能有效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