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来源于:中国文化报
编者按:如何在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条件下,在资源富集的民族地区和国家限制开发重点区域,通过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引入创意经济手段,增加新型城镇化的文化魅力,扩大文化就业,保障文化民生,是当前中国转型升级的重大课题之一。对于相关问题,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宏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为案例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高宏存
在我国西部广大地区通过新型城镇化、民族区域自治、扶贫开发、交通网络建设等重大措施取得显著成效后,如何避免文化建设照搬照抄、大拆大建的一般产业模式给民族文化区域造成新的破坏,有针对性地解决文化资源离散、生产方式传统、产业要素缺乏的问题;如何在国家和各级政府民族宗教政策、国家功能区规划、区域(行业)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公共文化、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市场网点,创新推动生态、文化、旅游、科技、金融等融合发展,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实践,为国家文化治理寻求路径。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编制和发布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可以看做是对上述重点难题的解决方案和国家实践。
特殊的战略地位和丰厚的民族文化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核心区域,除了覆盖7个省(区)、11个市(州、地区)外,还包括国家命名的3个文化生态区,以及辐射到紧密相连的西部省(区、市)藏、羌、彝、纳西、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在我国民族文化格局中具有独特地位和特殊价值。
一是区域战略地位和特色文化资源优势。该区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核心区域,是加大西部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特色产业、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等领域的支持重点之一,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确定的成渝、关中-天水、兰州-西宁、昆明四大重点开发区域密切相连,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长江通道横轴、陆桥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辐射范围。
该区域拥有大禹文化、氐羌文化、格萨尔文化、摩梭文化、唐蕃文化、康巴文化、茶马古道文化资源,文物古迹众多,文化遗产丰富。拥有羌族卡斯达温、羊皮鼓舞、漆器髹饰技艺等非遗项目,同时,还有藏年、羌年、彝年等遍布城乡的传统节庆、宗教文化活动,形成了多元民族文化共生共荣,多宗教和谐并存的文化奇观。
二是文化旅游成为当地支柱。加快构建西部交通枢纽已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和西部各省“十二五”的共同目标。《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提出,构建以兰州、西宁为中心,以白银、格尔木为支撑,以陇海兰新铁路、包兰兰青铁路、青藏铁路沿线走廊为主轴的空间开发格局。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将在“十二五”末将基本建成相互贯通的交通网络,产生明显的“通道经济”效益,对于形成“线性”“带状”文化聚集区,建设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了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
各级政府对“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高度重视,加快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的物质基础已经具备。特别是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产生了一大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其中,四川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重点项目660余个,完成投资20多亿元。茂县以打造羌文化核心区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依托羌文化产业园区,将文化项目集中整合到“茂县羌城”中,占地面积约2.15平方公里,工程投资约10亿元,于2013年建成投入使用。以茂县羌城为核心区,羌禹文化为内涵,沿岷江两岸汶川、理县、黑水、北川、平武多点支撑的“一心、两岸、多点”,集“古羌文化展示、民族文化体验、旅游度假休闲”为一体的羌文化产业集聚区空间格局基本形成。
甘肃省甘南州确立了建设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全国特色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提升“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品牌,加快“大九寨旅游环线”工程建设,发展特色旅游城镇,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青海黄南州围绕“北依西宁、南望九寨”的大战略和“文化带动旅游、旅游促进文化”的发展思路,精心打造热贡文化、坎布拉、青海最美草原三大旅游品牌,不断加快景区建设,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借助环湖赛、唐博会的举办,使全州旅游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以热贡文化为例,根据《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共开发71个文化项目,预计投资72.73亿元。多渠道、多手段推进热贡艺术品产业化发展取得成效,目前热贡文化企业有19家,从事热贡文化产业人员有9834人。
走廊核心区的不利因素和条件
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域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率低,文化产品的内涵还不够丰富,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原始粗放阶段,区域内部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这一区域处于中国西部的老、少、边、穷区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整体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011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人均产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收入低导致文化发展投入严重不足,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同时,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生态环境脆弱且发展制约度较高,影响了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
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也是不利因素。从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看,一是缺乏转化文化资源的世界眼光,具有国际影响的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缺乏清晰明确、独特鲜明、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发展定位,文化资源挖掘、文化产业培育与西部大开发和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
二是缺乏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战略思维,没有统一完整的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缺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社会参与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产业投资的良好环境有待形成。
三是缺乏骨干龙头的项目带动,文化旅游、演艺会展、影视音像、文化娱乐等业态,没有产生国家级重大项目和集团化、规模化的骨干龙头企业。
四是缺乏文化资源转化的科技手段,丰富的民族史诗、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资源转化,缺乏现代科技手段支撑,没有充分发挥现代媒介和网络的营销推广作用,区域文化影响力与资源的高品位极不相称。
五是缺乏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意支撑,文化资源挖掘提炼的层次低、创意差,个性和特色不鲜明,各类文化活动创新能力弱,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效应。
六是缺乏参与国际国内文化产业竞争的核心实力,民族文化特色产业主要以小规模、分散式经营为主,文化产业人才匮乏,文化产品产量小、附加值低,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完整,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注:本文为国家行政学院2014年院级科研项目《我国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部分成果。)
上一篇: 广西首批动漫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下达 |
下一篇: 深圳龙岗:文博会成“产城融合”重要推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