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产业发展司
产业发展司
在动画手稿中探寻创作之源
发布时间:2015-07-06 09:35 来源: 编辑:产业发展司
信息来源: 2015-07-06

  来源于:中国文化报    薛帅 

  

  1928年《疯狂的飞机》中的米奇和米妮、1940年《木偶奇遇记》中的匹诺曹、1994年《狮子王》中的辛巴、1998年《花木兰》中的木兰……这些已融入一代代人成长记忆中的迪士尼经典动画形象究竟如何诞生?它们最初的创作灵感源自何处?6月30日,随着“生命之绘——迪士尼经典动画艺术展”正式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观众从一幅幅珍贵的手稿中便能按图索骥、寻到答案;如同迪士尼动画电影《阿拉丁》主题曲《A Whole New World》一般,展览也为观众开启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全新世界。

 

  追溯灵感的源头——友谊、家庭、勇气与爱

 

  “一切都始于一只老鼠。” 迪士尼创始人华特·迪士尼如是说。1928年,华特·迪士尼创作的“米老鼠系列”第一集《疯狂的飞机》上映,从此,这只可爱、睿智的米老鼠不仅受到儿童的喜爱,在成年人中也颇受欢迎。随着电视的出现与普及,以米老鼠为代表的迪士尼动画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

  一个灵感点亮了一个动画王国的探索前行之路,而任何一部动画片都始于一张张创作之初的手稿。“才华横溢的迪士尼艺术家善于捕捉人们的情感,通过动画作品展现人性,这一传统在迪士尼动画工作室传承至今。”华特迪士尼和皮克斯动画工作室首席创意官约翰·拉塞特曾说。

  本次展览展出了300余幅动画原稿,涵盖了动画图、布局图、背景绘图、故事草图等类别,涉及《蒸汽船威利》、《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美女与野兽》、《森林王子》、《小熊维尼》、《冰雪奇缘》等经典动画作品,并以友谊、家庭、勇气与爱为主题分成4个展区,迪士尼动画一贯秉承的动画艺术理念与创作思路均能从中得以体现。该展策展人、华特迪士尼动画研究所负责人玛丽·沃什表示,用动画来展示人类永恒的主题,这四个主题又给创作者以灵感,让动画充满生命力。

  在“爱”主题展区,《小姐与流氓》、《美女与野兽》中刻骨铭心的片段凸显出人们对爱的理解与追求。“爱”是迪士尼动画作品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一大要素,迪士尼的艺术家与编剧们围绕着“爱”创作出了不同风格的动画电影。“不同时期的作品对于浪漫的解读各不相同,但它们如实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爱情的态度。”现场一位观众这样向记者描述她的感受。

  “作为20世纪的文化奇迹,迪士尼动画这一个案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示范性意义。”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认为,中国观众能够不出国门在博物馆中欣赏到这些珍贵的创作及奇思妙想实属不易。展览还原了迪士尼动画创意过程,让观众看到动画艺术如何从普通绘画变成了影像,再如何演进为一项宏大的事业。

 

  手稿与观众“情投意合”

 

  “迪士尼动画原稿作为艺术品被陈列在国家博物馆,是对其艺术性的认可与欣赏价值的肯定。”22岁的余一丹是首都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微信朋友圈里得到该展的信息后便第一时间来到国博看展。由于所学专业与此相关,她对每一件展品都看得相当仔细。“在外行眼里,也许这些只是创作环节的草稿,但在我看来,它们确实是一件件艺术品,出自业界大师之手,线条、色彩都格外出色,同时兼有故事性,每一件都是一段传奇诞生的起点。”

  “如果说迪士尼的每一部动画成片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今天所看到的展品便是集结了精华与潜力的种子。”中央民族大学视觉传达影像设计专业大二学生刘娟也认为,从该展览可认识并理解西方动画产业繁荣的原因。“从中可以看出迪士尼的专业高度,它的分工细化、明确,创意灵感新奇、精彩,最重要的是成体系,给人一种集群式的震撼。”

  据了解,该展主办方——华特迪士尼动画研究所保存了上世纪20年代至今的所有动画原稿,除了保管好现有素材之外还在全球展示其馆藏。迪士尼动画原稿展曾在法国、意大利成功举办,本次在国博的展览是首次来到中国,8月18日在北京结束展览后还将移师上海。

  “迪士尼艺术家们的创作视野很宽泛,善于挖掘各国历史文化中有趣的故事,再用动画的表达方式重新传递给观众。”中国人民大学大三学生谭玮近日正申请美国一所大学的动画专业硕士研究生。她在展厅内一边照着色彩明艳的《花木兰》图稿在自己的速写本上临摹,一边向记者感叹“一个花木兰被迪士尼动画演绎得活灵活现”。“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手稿展示出了迪士尼的世界性与权威性。我们中国其实有很广泛的题材与资源,但是相比欧美与日本,挖掘、利用却远远不够。”

 

  触摸动漫艺术的灵魂

 

  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动漫节展都少不了高大上的展位、震天响的音乐、同质化的周边售卖以及来去匆匆的浏览者,相比之下,这种以原创手稿为主、突出动画艺术之美的展览并不多见。

  无独有偶,当迪士尼动画艺术在北京“邂逅”博物馆,又一批中外动漫艺术手稿在广州遇上了美术馆——7月24日,“世界动漫的中国学派”展览将在广东省美术馆二层共5个展厅开展。据《羊城晚报》报道,本次展览中95%以上的纸质展品都是手稿,带着大师们亲手绘制时的笔触、结构和灵气,包括万籁鸣的18幅《猴子捞月》系列连环画稿、贺友直的28幅《小二黑结婚》连环画手稿、廖冰兄的12幅《十二生肖》漫画手稿、水墨动画《山水情》的绘画手稿31幅、动画片《葫芦兄弟》的美术原稿等,而国外知名的动漫作品如《丁丁·蓝莲花》、《蓝精灵》、《安徒生童话·拇指姑娘》、《天空之城》等也都有手稿参展。

  在3D动画大行其道的当下,展出名家的动画艺术手稿有什么特殊意义?“世界动漫的中国学派”策展人之一、中国美协动漫艺委会副主任金城认为,如今的动画虽然依靠数字技术有更精美的呈现,但手稿仍然是最重要的。作者的情感会通过笔端流露,看手稿,才能触摸到动漫艺术作品的灵魂。

  “手稿集结着灵感与思想,带着作者的气息,当你细看每一幅,似乎能感受到他们握笔的温度与流畅的思路。” 谭玮这样形容。

  而在陈履生看来,诸如迪士尼一类的动画手稿展,是将其原稿中的代表作集中起来集体呈现的专题性展览,能够让人们看到银幕后的艺术创造。“这些属于动画片的基础性绘画是一部动画片的初始,它们富有创意的造型是不同于其他绘画类别的一种特殊绘画,其自身规律表现在它们能够打动观众,而非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它们不是为画而画,而是为了动画而画,为了动画电影而画,而最终,是为了观众而画。”陈履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