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来源于:中国文化报 郭万超 马明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围绕三地疏解城市功能、疏通区域交通、优化产业布局及生态环境建设等议题备受关注。文化产业作为京津冀地区共同大力扶持和发展的战略产业,由于其高附加值、高融合性和资源低消耗的产业属性,故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和促进区域产业升级转型、产业延伸转移及项目合作对接等方面能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京津冀地缘相接、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是中国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发展最具活力的重要地区之一。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前景。十八大以来,京津冀文化领域协同发展议题在理论研究研讨、政府部门实践及社会推广中均有所推进。2014年8月,《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在天津正式签署,并积极推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合作协调工作小组。2015年7月,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通过了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背景下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步伐明显加速。
然而,京津冀三地由于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及城市功能角色定位等因素所致,三地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子业态各有特色,区域性产业关联度和互补性偏低。据北京市统计数据,2014年,京津冀三地GDP总量达到66474.5亿元,占全国的10.4%,但河北人均GDP不足京津的1/2。产业结构方面,北京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7.9%,呈明显高端化趋势,天津、河北第二产业比重为49.3%和37.2%。
依托丰富的文化智力、金融及信息技术优势,北京市文化产业在传媒影视、动漫、新媒体等行业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骨干文化企业,领跑于津冀。天津和河北文化产业年均增加值较高,但在人才智力、科技支持、内容创意方面短板效应较突出。
目前,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化效应较低的主要原因包括,区域内文化资源未能充分整合、统筹;“条块分割”式行政管理模式弊端突出,缺乏高效的协调工作机制;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创意、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倒流”,未形成统一的区域文化要素市场。
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路径探索的前提是必须明确指导理念和协同原则。首先,三地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打破传统发展思维,要站在统领三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视角,把三地文化产业放在全盘大局里进行统筹。其次,应该坚持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统一开放的协同原则,即明确三地比较优势,重视协调机制,重视产业链分工协作;加强三地文化产业项目的沟通与对接,共建共享共赢;坚持开放的理念,开放的市场机制,开放的市场要素流动。
那么,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应如何选择呢?笔者认为,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应建立在三地政府战略共识的基础上,围绕三地协同发展总体规划,以文化产业项目和园区共建、对接及转移为主要方式,重点在产业政策互补、财税政策协同、要素市场共建方面寻找突破口,有序发展,先行先试,稳步推进。
一是加强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顶层设计,加快推进编制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战略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建立促进京津冀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或协调领导机构,构建利益协调长效机制。战略规划应包含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指导思路、业态分布、协同机制及保障措施等内容。战略规划应以统筹和梳理三地文化资源为基础,从现有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入手,本着共享、互补及开放的原则,对于区域文化产业的特色定位、空间布局、业态优化进行科学、客观的整体规划。
二是加强区域文化企业、项目及产业园区的合作交流,推动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推动区域文化产业转移和对接,创新协同发展模式。针对文化产业链中创意策划、文本内容加工复制及营销推广等环节的市场特性,在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及互赢互惠的原则下,通过项目合作对接、园区共建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区域文化产业链的关联度和互补性。策划和实施区域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引导区域关联文化企业贯通产业链。例如,北京可以将传媒影视、动漫及演艺行业的部分产业链分工分散至河北,京津冀三地的文化产业园区之间可以深化开展品牌共赢、资源共享及项目共建。在具体协同发展模式中,可积极探索“总部—生产基地模式”“创意策划—成果转化模式”“主副(新旧)园区模式”等。
三是加强建设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要素市场,特别是破除阻碍产业协同发展的各类现有规范,培育区域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从政策统筹、财税机制、人才智力、资本渠道及高新技术等方面推动区域文化企业协同创新发展。例如,可以施行京津冀共享相同税收优惠政策的统筹政策,进一步探索京津冀税源分享机制,以创造其内部经济发展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在资本融资方面,可以集合三地文化专项资金,统筹发挥,亦可以成立三地共同投资的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三地共建互惠项目。
总之,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突破旧有机制障碍,实现三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协同发展。文化产业协同作为总体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协同发展必须建立在共识原则和指导思路的基础上,从绿色、低耗能及高智力等产业特色属性入手,依托顶层设计的战略规划,创新协同路径,创新现有政策、财税及资本渠道,打破传统旧有行政规范阻力,让区域内广泛的文化企业、项目和园区流动起来,贯通产业链,使得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和促进区域产业升级转型中发挥最大优势。
(作者郭万超系北京社科院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马明系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 中泰开启动漫合作新里程 |
下一篇: 跨界整合中崛起重量级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