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实体经济复苏乏力,高产出的文化创意产业成了一抹难得的亮色 文创市场:有特色还需有创意
发布时间:2017-02-13 14:56
来源:
编辑:产业发展司
信息来源: 2017-02-13
来源于:工人日报
2017年,我国将全面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允许文创产品收入纳入预算统一管理、鼓励社会力量与文博单位深度合作等一系列“政策红包”,调动文博单位、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文化消费。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实体经济复苏乏力,高产出的文化创意产业成了一抹难得的亮色。虽然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快,全国各地也涌现出了一批有特色、颇具潜力的文化创意项目,但是纵观整个文创产业,既没有出现“整体性崛起”的态势,也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近几年文创园区受到市场疯狂追逐,地方政府以及各路资金蜂拥而至,文创园区也遍地开花。然而,目前产业园区的标志性项目数量太少,虽然各地都建立了不少文化园区,在商业模式上却始终难有突破。不仅要有特色更要有创意,这已经成为国内文创市场亟待改善的现状。中国文创市场不缺乏文化产品,但却缺乏文化精品,中国的文创产品或服务中单次性消费大多数停留在体验层面,回头客不多,文创产业要真正发挥出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尚待整个社会原创意识的觉醒和创新思维的爆发。对此,专家指出,首先要利用好“文化+科技”思维,应在现代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打通上下游环节,构建影视、游戏、动漫、网剧及其衍生品的文化产业链,提升产业层次。同时,不但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最大限度减少“文化折扣”现象。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李小磊着眼于“文化+金融”,建议探索设立对外文化产业基金,加强金融合作,把融资、项目落地结合起来,“扶强扶优”而不是“扶贫扶弱”,给文创产业“走出去”最实质的扶持。亚太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创会理事长陈立恒表示,两岸之间的文化产业合作已由携手交流走向产业落地,目前两岸文创人员完全可以以“1+1>2”观念来合作,共同挖掘丝路商机,面向全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