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深化改革 不断进取
——中国艺术研究院情况汇报
张庆善
龙年伊始,文化部就召开“全国艺术院所建设工作会议暨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管理工作培 训会议”,表明文化部党组和文化科技司领导对艺术院所建设及艺术学科建设的高度重视,这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描绘出宏伟蓝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号召,是人民的需求,是历史的责任。在这样的伟大使命面前,艺术院所和艺术研究不能缺位。我甚至认为,没有艺术理论的发展,就不会有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所以在当前,艺术院所的建设、艺术理论的发展,艺术学科的建设与完善,更显的重要和必要。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国家级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我们在组织全院同志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中,强调重点深刻认识全会的重大意义、全会的基本精神及其内涵和规划的战略任务,同时还特别强调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深刻认识把握历史机遇,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刻思考我们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担当,就是说我们应该干什么和怎么干,怎样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现在我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具体工作情况和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体会,向各位领导和同仁作简要的汇报,与大家交流,并期盼得到指教。
一、明确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近十多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最大的变化就是明确了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坚持改革,开拓进取,不断创新,这是中国艺术研究院能够发展的最重要的体会和经验。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艺术科研为中心,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科研、教育和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艺术科研、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为把中国艺术研究院建设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艺术科研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和国际艺术交流中心而努力。
了解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历史和发展的同志都知道,这个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的确立,对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发展至关重要。确定了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以后,全院同志团结一心,坚持人事制度改革和科研创新,完善科研考核制度,实行无漏洞管理和效益管理,实行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必需的物质利益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中国艺术研究院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时期。
二、完善机构设置和人才梯队建设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中国艺术研究院走上了全面建设与发展的新阶段,具备了与国家级艺术科学最高研究机构相适应的人才储备、基本建制、学科设置以及相应的规模,并逐渐形成了艺术科研、艺术教育、艺术创作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
中国艺术研究院现设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戏曲研究所(内设昆曲艺术研究中心、京剧艺术研究中心)、音乐研究所、美术研究所、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舞蹈研究所、话剧研究所、曲艺研究所、红楼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所、摄影艺术研究所、建筑艺术研究所、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内设艺术管理研究中心、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文化政策研究中心、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工艺美术研究所等专业研究机构,几乎涵盖了全部艺术学科领域;设有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中国画院、中国书法院、中国雕塑院、中国油画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中国当代艺术院、中国设计艺术院、中国紫砂艺术院、文学院等创作机构;主办有《文艺研究》、《美术观察》、《中国音乐学》、《文艺理论与批评》、《艺术评论》、《红楼梦学刊》、《中华文化画报》、《中国文化》、《戏曲研究》、《中国摄影家》、《传记文学》、《中国艺术时空》等杂志;还设有研究生院、文化艺术出版社、图书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梅兰芳纪念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心、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中国艺术推广中心等机构。
60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汇集了一大批在各学科领域卓有建树的著名学者。201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了首批终身研究员聘任仪式,聘任郭汉城、周汝昌、冯其庸、李希凡、资华筠、范曾、刘梦溪七人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批终身研究员。
全院现有在职人员755人,其中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专家学者近300人,包括博士研究生导师70余人、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者近200人。这些专家学者都是各学科的带头人或国家重点课题承担者。全院具有博士学位142人,具有硕士学位183人,研究生以上学历占全院在职总人数的43.3%。
三、坚持知识创新、学术创新,
全面推进学术发展
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我院坚持知识创新、学术创新,注重良好学术环境和学术风气的建设。院党委和院领导班子以建设在学术研究领域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交流平台为目标,重视科研管理,鼓励学术创新,关注艺术现状研究。在国家重大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举全院之力集中攻关,使我院学术队伍得到了锻炼。除了综合性、协作性的重大课题外,我院特别提倡具有学术创见的个人课题,有效提升了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一批中青年学者不断成长。
2005—201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共计出版发表:专著431部,译著33部,论文集43部,论文3376篇,评论2081篇,译文101篇,学术资料292种,发表字数超过21000万字。另外,这六年我院共计获得国家级奖6项,文化部科技创新奖2项,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6项。我院的《文艺研究》、《美术观察》、《文艺理论与批评》、《红楼梦学刊》、《艺术评论》、《中国音乐学》等多种刊物作为社科类国家级核心期刊,引导理论前沿、关注当下现实,在全国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多年来,我院始终注重利用大型课题组织科研、培养人才,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使年轻学者较快地成长。尤其是近十年来,无论是艺术基础理论研究,传统的史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还是关注现实的研究,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我院的学术影响不断提升。通过重大课题的实施,有力带动了我院科研人才队伍的建设,一大批中青年研究人员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自身的学术科研水平,真正实现了以科研促发展,以科研出人才的良性机制。在2011年,我院获准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45岁以下中青年学者占全部立项比例的57.9%,反映出越来越多具有较深理论功底和研究实力的中青年科研人员已成为我院艺术科研的重要力量。
2011年,我院一批重要科研课题通过了国家验收和专家鉴定,不少课题取得了重要进展。国家课题《昆曲艺术大典》完成了全部稿件的修订,即将出版。《京剧艺术大典》各分典集中补充了近十年间的新资料,其中文学剧目分典的排版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重点课题《昆曲口述史》已完成前期工作,访问昆曲艺人、曲家、学者共143人,整理访问记录50余万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国家艺术科学基金决策项目《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进展顺利。文化部委托课题《中国廉政史鉴》即将出版。财政部批准立项的《中国近代戏曲论著集成》已正式启动,这是继《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后又一重大学术工程,将对戏曲学术研究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国家年度课题《中国宗教音乐数据库基础》、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委托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研究》、《弘扬节日文化研究》相继通过了验收。《中国话剧艺术通史》、《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发展》也进入了结项程序。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委托项目重大《中国艺术学大系》丛书已陆续出版。这些课题无论从学科的前瞻性、现实性和学术深度等方面均达到了较高水平。
由我院主办,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出资设立的“中华艺文奖”已于年前举办颁奖典礼,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出席并向获奖者颁奖。该奖包括“终身成就奖”11人、“艺文奖”9人和“青年奖”4人。“终身成就奖”和“艺文奖”每人奖金100万,“青年奖”每人60万。这是目前国内艺术类奖金最高的。三大奖项,涵盖所有艺术门类,面向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旨在表彰具有高尚精神、卓越才华和杰出成就的中华艺术英才,以推动中华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体现当代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审美取向与价值。
四、发挥学术资源优势,加快艺术教育发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1978年以来中国首批恢复招收艺术学研究生的机构,是我国第一个艺术学一级学科授权单位,设有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等全部8个艺术学博士点和9个硕士点及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且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批准我院为招收艺术实践类硕士研究生单位。2008年起,我院已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今年艺术学升为学科门类,设五个一级学科,我院拥有艺术理论研究、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等四个一级学科,是我国艺术学科最全的单位。
我院汇集了一大批在各艺术学科领域卓有建树的著名学者和艺术家,其严谨的学术理论和专业的治学方法不仅形成了我院的学术传统,也建构起研究生教育专业框架,形成了以科研带动教学、理论结合实践,学科相互借鉴的独特教育理念。
近几年来,我院的艺术教育得到很大发展,招生数量从2005年的50人左右发展到如今每年招生近200人。目前,我院研究生院在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有600余人,加上访问学者及各类进修生,学生已近千人 。
我院研究生院紧紧围绕全院的发展目标开展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和“立足制度管理”的工作理念,强化基础,突出特色,注重创新。在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学生教育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我院研究生院从完善基础理论教学与学科专业教学的学术规范,优化教学结构,加强艺术学学科、教学培养规章制度建设,做好导师资格遴选与毕业生论文答辩及相关评审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努力。同时,我院研究生院充分利用教学优势积极开展新疆艺术人才培养工作,我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方向已被教育部列入内地高校培训新疆拔尖人才进修班计划表。
五、繁荣艺术创作
我院的创作机构充分发挥人才济济、学科齐全、信息资源丰富、知识结构新的资源优势,以群体的组合,形成了一批可以产生国内外重大影响的创作群体力量,主持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研讨和教学活动,创作出了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作品,体现了我院艺术科研、艺术创作、艺术教育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中国书法院通过一系列工作积极促进当代书法创作,展示了书法艺术的魅力,扩大了海峡两岸及国际书法交流活动。主办了“翰墨千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展”、“第四届中日韩国际书法年展”等展览。 中国画院坚持“正大气象、温柔敦厚、中和为美、时代精神”的画院宗旨,完善院内各项制度,建设一支研究型、学者型、创作型的一流队伍。举办了 “时代心象——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第二届院展三地巡回展”等,根据中宣部“走转改”精神,中国画院积极以“为农民工塑像---当代中国画主题创作展”为契机,全体画家分别到浙江温州、河南巩义、山东淄博三地,深入农村和偏远郊区、厂矿、建筑工地等收集创作素材为展览做充分准备。中国雕塑院举办了“光辉的历程——雕塑名家邀请展”,组织本院青年雕塑家创作诸多优秀作品参与我院“201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展”等。积极开展雕塑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成绩显著。中国篆刻艺术院承办了“天翰云章 金石永年——骆芃芃篆刻书法艺术展”、“第二届两岸汉字艺术节”及“两岸同心、我们同行”海峡两岸万名青年大型交流活动中的“中国篆刻艺术”项目的展览展示活动。同时,中国篆刻艺术院不断加强理论建设,出版了一系列著作。中国油画院在创作与教学实践中,注重研究东方艺术的语言特征和西方艺术的语言特征,在深入中国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促进东西方表达方式的高水平融合,先后多次组织院内及院外艺术家远赴欧美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和课题研究,举办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展览。中国设计艺术院把握设计艺术实践性强且具有显著的标识度的专业特点,主办了“2011中国国际创意设计推广周”等。同时组织专题研讨,盘点梳理设计热点,研讨设计理论问题,就当代中国设计产业、设计文化、设计策略、设计教育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发表成果。
六、全面宣传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篇章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工作,是新时期我院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不仅拓宽了我院研究的领域,也大大提高了我院的社会影响。中国艺术研究院几乎参与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方面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宣传和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我院承办的2011年“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展览馆举行。围绕“依法保护,重在传承”的主题,本次活动由“依法保护,重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宣传展”、“薪火相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徒同台展演”和“我们的精神家园——201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展”三个部分组成。在短短的6天时间里,近万名观众参观了展演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此次活动不但生动客观地展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风貌,彰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重要作用,而且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贯彻落实,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深远的作用。前几天刚刚结束的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更是迄今为止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产生了轰动性的影响。
在文化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民政事务局的大力支持下,我院分别与澳门及香港有关部门合作在当地举办了“根与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此次展演活动全面、立体、集中地展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状况、珍贵价值和保护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独特魅力,一方面,使澳门、香港民众更好地了解了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拓展了内地与澳门、香港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有效地促进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合作,更好地滋养中华文化之“根”,坚守中华文化之“魂”,为中华优秀文化生生不息,代代传承做出了贡献。
在“两岸同心、我们同行”两岸万名青年大型交流活动期间,我院积极组织筹备了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这是迄今规模最为盛大的两岸青年交流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开创两岸青年交流的新局面。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示环节,有力提升了“我们同根、两岸同心、我们同行”理念,推动了两岸的人们情系中华,共建美好家园的决心与信念。近几年,我院还多次承办了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活动,对推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院还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事务、国际规则的修改与制定,包括派员参加了在韩国首尔举办的“第七届东亚文化遗产网络工作会议”、在日本召开的“日本亚太中心管委会第一次会议及中心启动仪式”、在印尼召开的“非遗、文化多样性及知识产权区域研讨会”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六届常会”、在韩国召开的“韩国亚太中心管委会第一次会议及中心启动仪式”以及在法国召开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届会议”等。最近还将在北京举行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培训中心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理事会。
七、积极搭建对外、对港澳台文化和学术交流平台,
创新交流模式、打造交流品牌。
我院积极配合国家对外工作大局,以开阔的视野指导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工作。从国情需要出发,将民族文化独特性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相结合,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自主性,尊重各国的文化差异,提倡不同文化的平等对话,继续与国外、港澳台的艺术科研机构保持学术联系与交流,增加相互认识和了解,通过举办“东亚茶文化专题研讨会”、 、“两岸汉字艺术节”、“亚洲文化论坛——10+3主题会议”、“中欧文化对话”、“世界儒学大会”,“谭云山现象与21世纪中印文化交流——中印文化艺术界高层论坛”等大型国际会议、展览、论坛、讲座,传播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和加强与世界其它民族及文明交流的沟通,精心打造自己的文化交流品牌和活动平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为进一步促进国际间学术研究的发展,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使我院在海外的学术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中国艺术研究院如今已经走过了60年的历程,虽然曾经有过令人骄傲的辉煌,但在新的历史时期,从时代的发展和需求来看,仍有许多不足。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研究院的全面建设,坚持艺术科研为中心的办院宗旨,全面推进艺术科研工作。充分调动科研力量,认真做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和其它国家课题的申报工作,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课题),占据国家文化艺术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正确把握基础理论研究与理论创新、关注现实的关系,多出创新性学术成果。特别要关注对艺术现状的研究,不断完善科研创新机制和考核机制,加大选拔与培养学科带头人的力度,建设学科创新团队。在吸纳外来优秀人才的同时,注重本院青年人才的培养,利用大型课题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使年轻学者能够较快地成长。要搭建在高端学术研究领域的交流平台,继续办好“中国艺术研究院高层学术讲座”,聘请国内外各个学科一流的专家学者到我院进行学术演讲、讲座,搞好艺术创作,发展艺术教育等等。总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不断地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我们才能真正地有所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我们决心在文化部党组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艺术研究、艺术创作、艺术教育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为把中国艺术研究院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艺术科研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和国际艺术交流中心而努力奋斗,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