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数码艺术理论六十年》于2009年被批准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批准号:09AA001;负责人:东南大学黄鸣奋教授),2012年通过专家组鉴定并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批准结项。该项目最终成果为同名学术专著,共约200万字。该成果研究的目的是厘清西方数码艺术理论的发展线索(1950-2010),全书分为六卷,即数码编程的艺术潜能、数码文本的艺术价值、数码媒体的艺术功能、数码现实的艺术渊源、数码进化的艺术取向,最终解剖西方数字艺术理论要旨。
该成果认为数码艺术的特征是技术性、信息性、泛化性。不仅表现在以数码技术为创造条件、作品基础和传播平台,而且表现为随数码技术的更新而更新。它是学术界新的研究对象,既为社会思潮所孕育、激励和推动,又超出既有理论框架的束缚、羁绊和限制。
该成果以数码技术演变为参照,将数码艺术理论史分五个阶段:酝酿期(—1949)、发端期(195-1969)、发展期(1970-1989)、推进期(1990-1999)、繁荣期(2000—)。在研究方法上,设立逻辑维、历史维、现实维、作品维四个分析维度,分别总横向、纵向的角度显示数码艺术理论的范畴及发展。
该成果有效针对新媒体和数码艺术研究理论的历史建树,在全面搜集六十年来关于西方数码艺术理论著述基础上,以数码技术的演变过程为参考,系统梳理了当代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成就,显示出高度的创新性和重要的理论意义。该成果资料丰富,信息量较大,其中西方数码艺术理论的历史分期,关于酝酿、发端、发展、推进、繁荣的时间段的界定,以及电脑音乐、电脑美术、电脑文学和虚拟现实的关系等都是成果的创新之处,有助于推进国内相关研究,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