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艺术司
艺术司
政协委员建议进一步加大文化投入力度
发布时间:2011-03-29 15:18 来源: 编辑:艺术司
信息来源: 2011-03-29
  “十一五”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事业费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记者从文化部财务司获悉,“十一五”前4年,全国文化事业费897.35亿元,年均增长21.6%,增幅高于“十五”时期5.4个百分点,高于改革开放以来最低的“七五”时期10.8个百分点。

  尽管“十一五”以来文化事业得到了高度重视,文化事业费实现了快速增长,但由于文化事业经费基数小、底子薄,财政投入的增长与文化事业的发展需求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与教育、科技、卫生等事业相比,文化投入的总量仍显不足,增长速度也相对缓慢。全国政协委员席强、关峡、张建国等呼吁,各级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形成长效的文化事业经费保障机制。

   投入不足制约文化发展

  “十一五”以来,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基本维持在0.39%和0.41%之间,增幅不仅低于财政总支出增长速度,更明显低于科技、卫生和教育等社会事业的投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文化消费潜力巨大。相比之下,由于缺乏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文化机构经费严重不足,现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已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张建国说。

  “国家给的经费很有限,全国的艺术院团都靠商业演出补贴收入。演出商要承担我们一场演出几十人的费用,就要提高票价,这样不利于高雅音乐的普及,要让普通老百姓接触到高雅音乐,需要政府的投入和扶持。”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说,“这几年中央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但在具体落实财政拨款的时候,力度还比较小,这势必会影响到文化的发展繁荣。这次两会期间,很多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提到了这个问题。”

   需加大民族音乐扶持力度

  关于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部提出了“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和扶持工程”计划,财政部已将此计划纳入到政府项目中去执行,并在2010年拨付600万元作为“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和扶持工程”资金,“这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第一次针对民族音乐确立的专项资金。”席强说。

  根据近一年来该工程的实施情况,文化部艺术司在广泛调动民族音乐社会资源,充分论证实施计划的基础上,使这笔资金在民族音乐信息库建设、古谱整理研究(工尺谱)、民族音乐百场巡回演出、民族音乐人才培训、新作品创作、文化“走出去”等项目上起到了帮扶作用,而且已产生非常好的社会影响。

  “然而就目前计划实施的情况来看,很多基层民族音乐扶持计划还是受资金限制而无法推广和实施,为此,我们希望国家站在民族文化长远发展的高度,加大对‘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和扶持工程’的资金投入,建议每年拨付5000万元专项资金。”席强说。

  文化“走出去”应专项扶持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和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以中央民族乐团的对外文化交流演出来看,西方主流社会借此认识了中国的文化理念,了解了中国的文化思想,民族音乐所带来的文化外交已具备重要的对外影响力。

  “中直院团很想为文化‘走出去’做些实事,我们联系到一些比较好的项目,但常常苦于没有资金支持。”席强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也有同样感受。他说:“交响乐的国际商业演出惯例是‘落地接待’,乐团要自行承担高额差旅费。所以,国交在‘走出去’的时候常常陷入矛盾:一方面是执行国家战略的使命任务,一方面却不得不用国内商演收入来倒贴‘走出去’。”

   文化投入需统筹协调

  “十一五”以来,尽管文化投入坚持重心下移、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方针,不断加大基层文化投入,但地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还是不容乐观。“目前,与广东省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省级美术馆相比,我们辽宁美术馆的收藏经费少得可怜。”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美术馆馆长宋雨桂说。

  “有些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量地市级、县一级的博物馆保护条件相当差,经费相当短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廷皓说,“由于一些地方仍然没有真正树立科学发展意识和正确的政绩观,对文化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视不够。”

  对此,张廷皓建议国家出台政策明文规定各项经费,建立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予以全额保障。“此外,中央的转移支付应该在文化遗产方面加大,尤其是加大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文物特别集中的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使各地区达到平衡。”张廷皓说。

  “近几年,文物经费大大提高,但在结构上也有不尽合理的地方,文物保护一靠法律二靠科技,科研经费每年只有几千万元,明显偏低。”张廷皓说,人才培养的经费太少,“文博事业是个比较年轻的事业,目前急需对从业人员进行现代管理、保护理念的培训。”

   加大文化投入力度势在必行

  张建国今年的提案是《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投入》。他说:“2009年,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占GDP总量的18%到25%,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仅仅2000年至2010年这10年,美国消费类视听技术产品出口就达到800亿美元;娱乐业在美国国内市场总开支年平均增长8.2%。而我国的文化产业投入仅占财政总支出的0.39%左右,与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相比,我们的投入远远不够。”

  但同时,文化产业建设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拉动效益很明显,“仅在2010年将近307亿元的投入下,文化及相关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3.1%,实现增加值1718亿元,占GDP的1.5%。这些数据表明,文化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已凸显,特别是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已产生重要影响。”张建国说,“要采取多种措施,力争‘十二五’期间文化事业费有较大幅度增长。可参照‘十一五’期间科技62.4%、卫生39.3%、教育27.1%的财政投入年均增幅,考虑文化投入基数小的现实状况,在未来5年财政支出中,文化投入的年均增幅达到40%,力争到2015年,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提高到1%左右。”

  张廷皓认为,在文化投入方面,对社会力量的动员还不够,“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公益文化事业除了靠国家外,主要还靠企业的基金。我国文化事业对社会资金的吸引能力还比较低,体制和机制还不够完善,企业捐赠减免税收的政策也不够详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