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一年之前,也是两会期间,这位满怀理想主义情怀的文艺界委员提出倡议,号召广大作曲家和有识之士,为全国,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广大中小学校写校歌,让每一个贫困偏远地区的孩子都能够唱上自己的校歌,享受到音乐艺术洒下的阳光。
“文化化人,艺术养心,美育教育实在很重要。它能够帮助青少年开拓想象力,有助于他们完善人格的养成,对于提升国民素质意义重大。”作为一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曲家,叶小纲的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过普通人的生活,特别是出任全国政协委员之后,他关注的领域更广,思考的问题更多。
“都说中国缺少创新型人才,不能回答‘钱学森之问’,其实这跟美育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 叶小纲委员在创作采风以及调研工作中发现,现在我们的艺术教育、美育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已经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从音乐普及教育的层面来讲,经济发达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的教育资源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发展十分不均衡。在甘肃与基层音乐教师交流时,一位来自甘南藏区一所学校的音乐教师,把自己的工作概括为一个人、一张嘴、一本书。这所学校共有900多名学生,却只有他一位音乐老师,除了教音乐,他还兼任美术、体育等课程。学生没有音乐教材,只有老师有一本教材,全靠他一张嘴来教。“缺少教育经费,缺少教学设备,缺少艺术师资,这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
专业艺术教育领域同样存在问题。叶小纲委员曾经专门做过调查,一个艺考生备考5个月期间,竟然需要花费数万元。招生制度存在的弊端,使得许多来自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广大农村家庭的考生无力承担。
有人认为,贫困地区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是要普及普通义务教育,艺术教育的普及,应该是下一步的目标。叶小纲不同意这样的看法,认为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美育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重要。要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
2010年,政协常委叶小纲有了“送校歌”的想法。两会期间,他的这个想法,还得到了甘肃省分管教育的副省长郝远的认同与支持。两人商定,送校歌计划从甘肃开始做起。
除了在全国两会上呼吁之外,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现代音乐节艺术总监的他,还确定了让音乐节由注重高端、注重学术向既关注学术,又走向大众的理念转型。而作为音乐节的重要板块,“送校歌计划”终于将叶小纲的理想变成了现实。他要利用音乐节的平台,利用向西部地区、贫困地区中小学校送校歌的计划,团结和吸引尽可能多的文化志愿者,为艺术普及、美育教育尽到自己的心力。
2010年的4月23日,送校歌计划在甘肃定西的临洮县二中举行。送出的校歌,是由热心于音乐普及教育的作曲家和志愿者谱写,并从几十首备选作品中选出的。送校歌的团队,则由叶小纲委员带队,成员则包括著名指挥家胡咏言以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书记陈谊等。
看着孩子们演唱校歌时的表情,叶小纲能够感受到西部地区、贫困地区的青少年对艺术有着同样的渴望,能够感受到音乐可以给他们带来快乐。这让叶小纲确认,送校歌这件事是做对了。
在甘肃之后,他又派学生去了云南、广西等地调研接洽,为今年的“送校歌计划”做好准备。
送校歌不仅让西部地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受益,同时也拓宽了作为“象牙塔”的中央音乐学院的功能。而在送校歌的过程中,叶委员对艺术教育、美育教育的现状与困难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促使他在调研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思考。
“艺术普及,特别是西部地区、贫困地区的艺术普及,很大的一个瓶颈就是缺少师资。而每年,从各大高校毕业的艺术类学生尽管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却很少有进入普通中小学校从事艺术普及工作的。这让我们反思,现在的许多高校,在培养艺术类人才时,自身的定位是否适应社会的需求。艺术事业的发展需要高精尖人才,也需要大量的普及性人才。把办学的目标都定位在培养高精尖人才上,即使教学资源、教学经验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也要这么干,艺术人才培养的结构肯定会错位。因此,建议高等院校在设定目标时,一定要结合实际,针对需求。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宏观调控,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当然,艺术类大学毕业生不愿意进入中小学校做普及工作,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待遇、职业前景等等。叶小纲建议有关部门,包括教育、文化、财政、民政部门等,将相关资源向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在制度安排上提升中小学校艺术普及工作的吸引力,以争取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加入到这项影响深远的工作中。同时西部地区、贫困地区,也可以积极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摸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普及之路。
“送校歌只是起了个头。事实上,推动艺术教育、美育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件特别大的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努力,甚至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推动。希望大家都来重视并推动这项工作。”叶小纲委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