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艺术司
艺术司
2011北京昆曲论坛举办
发布时间:2011-05-30 10:10 来源: 编辑:艺术司
信息来源: 2011-05-30
   5月8日至10日,2011北京昆曲论坛举办。来自我国内地、香港、台湾的专家和来自奥地利、德国的学者汇聚一堂,共议申遗10年昆曲的传承与发展。

  2011北京昆曲论坛是昆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十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3天的时间里,戏剧专家曲润海,昆曲名家侯少奎,戏剧评论家王安葵、龚和德以及来自各方面的专家、学者、艺术家们和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团、江苏省昆剧院、浙江省昆剧院、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湖南省昆剧院等有关院团的领导等50余人参加了论坛并发言。

  侯少奎率先为昆曲“正名”,他认为,现在将昆曲称为“昆剧”有失偏颇,最准确的叫法应该是“昆曲”。对于有些人认为昆曲600年是“昆曲到昆剧”的提法,他表示不能接受,“昆曲是声腔艺术,重在一个‘曲’字,正是音乐的变革才使昆曲成为昆曲。”时至今日,昆曲仍是一门小众艺术,若是“昆曲”“昆剧”随便叫,使本来就不清楚的外行们就更为糊涂,对于这门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造成了人为的障碍。

  王安葵则认为,昆曲的传承与发展要保留对传统的敬畏之心。他表示,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一直存在一种错误的观念,对传统剧目重点是立足于“改”,似乎改得越多,越“脱胎换骨”越好。近年来,一些传奇名著的“缩编”“全本”越来越多。在王安葵看来,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说明人们开始慢慢意识到,对昆曲这样的文化遗产,最难的是保留,而传承与发展正应该立足于“保”。

                              刘淼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