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艺术司
艺术司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文艺晚会《我们的旗帜》演出侧记
发布时间:2011-07-26 10:04 来源: 编辑:艺术司
信息来源: 2011-07-26

 

   九十载岁月如歌,风雷激荡;九十年征帆高悬,乘风破浪。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策划和70多天的高强度排练,6月29日晚,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由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解放军总政治部、北京市联合举办的大型文艺晚会《我们的旗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晚会由 “人民的心声”“难忘的岁月”“民族的脊梁”“我们的旗帜”4个篇章组成。整台晚会感情充沛、气势磅礴,艺术再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祖国和人民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开拓进取、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充分表达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奋勇前进的坚定信念。

  用最大力气喊出: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们站在晚会的舞台上却不是演员,他们的装扮朴实无华却无比庄严,他们是整台晚会的主创及演职人员所羡慕的对象,他们中有警察、司机、教师、学生、医护人员、新农村青年……他们就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文艺晚会的舞台上宣誓入党的90名新党员。

  在晚会最后一个篇章“我们的旗帜”开头,来自首都各界的90名新党员代表在“当代雷锋”郭明义的带领下,在全国观众的注视下,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北京舞蹈学院教师张晓梅说:“我们学校这次入党的有6名教师,虽然职务、年龄各不相同,但每个人为了这场特殊的仪式,没有一次排练缺席或是迟到。每次我们从学校出发来参加排练或者演出,都带着众多羡慕的眼光。每说一遍宣誓词,我就在心中更加确定了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

  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狼各庄村村委会委员肖岩说:“我们没有上过舞台,甚至没有在这么多人面前说过话,一开始声音出不来。导演就提示说,我们代表的不是自己一个人,而是新时代的农村青年的形象,是全国亿万农民的形象。一下子,我们就找到自信了,找到了光荣感、使命感。”

  北京市公安局巡特警总队队员张伟渊说:“能够在这样重大的历史时刻,作为警察系统的代表宣誓入党,我感到无比荣耀,更感到责任重大。只有在今后的工作中真正做到尽职尽责,才不负今天的誓言。”

  领誓人郭明义已经记不清在这个舞台上说过多少遍誓词了,但每次说出最后一句宣誓词,他仍然十分激动。

  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站在这个舞台上,我情不自禁地想,要怎么样走好自己的道路。我觉得我们要让身边的群众感觉到我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不计个人利益为老百姓服务。我希望这些新党员们今后在日常生活当中,能真正像他们在建党90周年晚会入党誓词中所说的那样,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不变的《赞歌》不变的情怀

  当81岁的胡松华在晚会上再次精彩演绎出亿万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赞歌》中那段悠扬而华美的蒙古族长调时,观众们纷纷赞叹这位老艺术家不老的艺术魅力。

  “47年前,我就是站在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第一次演唱《赞歌》;今天,我又站在同一个舞台上唱同一首《赞歌》!” 胡松华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而他所说的47年前的演出,就是1964年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正是在这期间,他创作并演唱了这首经久不衰、传唱广泛的《赞歌》。

  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排练初期,担任歌曲《松花江上》主唱的胡松华忽然接到通知,要为烘托整台节目国庆15周年的喜庆气氛而创作一首少数民族的独唱歌曲。“当时接到通知时已经是半夜零点,我急忙从排练场跑回住地开始写歌。”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作词、编曲、定题,到天亮时分,一曲以蒙古族音乐为基调的《赞歌》便诞生了。在第二天的审查中,这首新创歌曲一次通过,并在《东方红》演出中一举唱红。

  然而,用半个晚上创作出来的颇具传奇色彩的《赞歌》,绝不是偶然产物。在那之前,胡松华刚刚在内蒙古自治区进行了3个月的“四同”式体验生活,即与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歌舞;而在他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这样的体验生活不计其数,他曾经与我国40多个少数民族的老百姓共同生活,学习他们的民族音乐,拜师20余位,足迹遍及祖国边疆的山山水水。

  胡松华回想当年《赞歌》的诞生和成功演出,专门写了一首《三谢诗》:“首谢总理示英明,再谢草原哺育情,三谢精气神豪志,厚积薄发闯新风。”“我要感谢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政策,没有这两项政策所提供的条件和对我的培养,就没有我和我的歌。这首《赞歌》我已经唱了几千次了,但是每一次演出都是最重要的,来不得丝毫马虎,而且还不能原地踏步,要常唱常新,因为艺术不进则退。”

  47年后,在庆祝党的90岁生日的舞台上,胡松华依然用自己最佳的表演状态践行着对党的忠诚和对艺术的执着。演唱中,胡松华要按照已经被加快节奏的歌曲旋律配合舞蹈演员走位,这简单的几步对于一位81岁的老人来说却不简单。由于舞台是倾斜的坡面,排练中他常常感觉有点吃力。

  “有一次我出门时发现楼门口的无障碍通道正好和舞台的坡度近似,于是我便天天在这坡上练习。没有音乐伴奏,也不会用年轻人的随身听,我就拿着节拍器来控制节奏。”说到此处,眼前这位老人像个孩子似的为自己找到了好点子而颇感得意。

  “我能够给党的90岁生日献上这支《赞歌》,心里有无限的激动,备感自豪,而行动上只有更扎实地练习、再练习,保证演出的万无一失。”

  用真诚的艺术打动人

  在《我们的旗帜》的舞台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多小时节奏紧凑、高潮迭起的精彩表演,听到的是那既有历史感又富于时代气息的优美旋律。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晚会的核心创意组一年多来不断的思索、讨论、争辩、修改……总导演陈维亚,文学创作任卫新、刘星、王晓岭、宋小明,音乐创作印青、孟卫东、温中甲,舞美设计孙天卫等付出了辛勤劳动。

  晚会副总指挥曾庆淮表示:我们策划这台晚会总的指导思想是依靠舞台艺术的本体来展现晚会主旨,依靠演员本身的表演来打动人,而不是采用过多的高科技、“声光电”,力求做到简洁、大方、富有感染力。

  文学组组长任卫新说:“《我们的旗帜》在100多分钟的时间里容纳了90年的历史,重要的历史节点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但是它不是编年体的史诗,也不是红歌联唱,而是选择各个时期群众们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歌曲,通过创新的表演方式,从侧面来展现历史。‘旗帜’是这台晚会的核心标志,是贯穿整台晚会的线索。”

  如果说文学台本是晚会的基础,音乐就是整台晚会的灵魂。晚会的音乐总监印青说,音乐组从去年4月份开始策划,仅仅录音制作环节,20多个作曲家及录音师就在录音棚里连续奋战两个多月。他说:“这台晚会音乐的着力点在哪里?我想首先要表达党和人民的关系,所以音乐要满怀深情,既大气磅礴,又色彩斑斓;既欢乐喜庆,又大气厚重。第二是有时代气息。”

  晚会选取了23首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和音乐,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红旗颂》把23首歌曲和音乐串起来。这些老歌如何唱出时代气息?策划组想了很多办法。印青说:“比如反映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七律·长征》,大家耳熟能详了,但我们加入了一大段表现艰难跋涉中人物内心情绪的音乐,中间又出现了女高音,在昂扬悲壮的气氛下增加一种凄美的色彩,表现的不仅是坚强,还有内心柔软的一面,这容易引起观众心灵的震荡。再比如《保卫黄河》,那种排山倒海的大合唱大家很熟悉了,但我们在音乐中又注入了新的元素来表现当时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战士机智、勇敢、灵活的形象。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歌曲中,《社会主义好》、《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我们走在大路上》都是老歌,如何让当代的年轻人体味到当年的革命浪漫情怀?我们采用音乐剧的形式,赋予表演者鲜明的人物性格,着重描画生活气息,很容易抓住观众的心理。”

  共产党人的赤诚情怀

  一排排手挽手的演员形成起伏不定的浪涛,穿着迷彩服的战士们叠起两座三人高的人体金字塔与风浪对抗。风雨中,人塔仿佛决堤的大坝,瞬间倒塌,然后又再次聚起……一面鲜红的党旗在无数双手中传递着,当最后一名演员爬上“人墙”的最顶端,高高举起那面党旗时,观众们被深深地震撼了——为这精彩的舞台效果,更为这座人体“丰碑”所包含的共产党人的顽强意志和赤诚情怀。

  歌舞《风雨同舟》再现了近年来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无数共产党人的奉献、拼搏下,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磨难的场景。编导们一直在寻找最打动人心的一幅画面,最终定格在上述由人体“丰碑”托举起一面党旗这样的表达方式。总导演陈维亚表示,“这种视觉冲击力绝不是为了冲击而冲击,首先是因为所要表达的情感已经到了这个高度。这之前的节目是配乐朗诵《脊梁》,我想,《风雨同舟》是从肢体语言的角度诠释了‘脊梁’‘丰碑’的概念。”

  节目的排练难度可想而知。200名解放军战士、240名少林寺武术学校的学生、82名吉林市歌舞团的演员,大多数人没有舞台经验。为了在两个月之内达到预期效果,从4月份开始,节目组的6名导演分赴三地对演员们进行训练。6月,全体演员集中在军营的露天操场上进行合成。下面的演员要用后背给上面的演员搭建起一个平台,同时还要行进。炎热的天气、磨破的皮肤,最开始,人墙顶多搭3层就垮了。摔伤的演员就先调换到不太关键的位置上去。

  “从上午9点到晚上10点,除去两顿饭的时间,演员们全部时间都用来训练。但是这两个多月来,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相反,大家都是比着练,走台的时候经常是他们自己觉得效果不好主动要求‘导演,我们想再来一次’。现在舞台上展现的是5层人墙,但我们练习的时候最多可以搭7层。”说起这些演员们,节目编导赵栩可用得最多的词就是“可爱”,“有一次武术学校的一个孩子从人墙上摔了下来,生怕自己受伤不能参加演出,第一句话就说‘导演,我能去北京’。我当时就想,有这样的演员,我们的节目一定能够成功。”

  “唱支山歌给党听” 就是我的心里话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 晚会上,75岁的才旦卓玛和西藏军区歌舞团的巴桑、空政歌舞团的阿斯根,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共同演唱了《唱支山歌给党听》。

  “看到这首歌一代代传承下来,我感到非常欣慰。为什么我对《唱支山歌给党听》感情这么深?因为它可以表达出我想对党说的话。”才旦卓玛说。

  1963年,才旦卓玛在“上海之春音乐节”上第一次演唱这首歌。借助电波,才旦卓玛的名字和《唱支山歌给党听》一起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唱支山歌给党听》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全国学习雷锋的热潮中,这首歌以雷锋日记中出现的诗歌作为歌词底本,经作曲家朱践耳谱曲而成。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才旦卓玛说:“当时我正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一天,我在校园的广播中听到这首歌。这一字一句,都是我这个翻身农奴女儿的心声啊!”才旦卓玛不禁潸然泪下,激动不已,她立即找到自己的老师,表示一定要学唱这首歌。经过多位老师的指点和自己的刻苦训练,就是这个汉语还说不流利的藏族姑娘,带着经历过的心酸和翻身解放的幸福,用最真挚的情感诠释了这首歌的内涵。

  “我是党培养起来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自己这个走进大学校园的农奴的女儿。也不可能有我的今天,我对党的感情是永远不会变的。我要用我的歌声回馈党和人民,永远听党的话,为党好好工作。”为了准备今年庆祝建党9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庆祝演出,75岁的才旦卓玛北京、拉萨两头跑,每次排练完都累得直不起腰,但在舞台上,却始终保持着最昂扬的姿态。

  作为第三代藏族歌手,同台演唱的青年演员阿斯根说:“这是一次向老前辈学习的机会,也是受深刻思想教育的一次机会。身为一名党员,要尽我自己的一份力量,表达我们的心声,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站上舞台,就要让情绪完全饱满”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跟随着领舞黄豆豆刚劲有力的指挥动作和振奋人心的乐曲,260名伴舞演员激情澎湃的动作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悲壮画卷。高潮处,舞台前部升起的摇臂将领舞者托起,掠过观众席上方,当舞者振臂疾呼的动作以如此近的距离跃入观众的眼帘——歌舞《保卫黄河》将人们心中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点燃了。

  “当我看清黄豆豆的脸部表情时,那一句‘黄河在咆哮’就哽在喉咙里,快要喊出来了!”观众宋满玉激动地说。

  据介绍,这段歌舞的灵感来自于陈逸飞的一幅画作《黄河颂》。画面上,奔涌而下的黄河气势磅礴,岸边的一块小礁石上,一名小战士站得笔挺,一丝不苟地执行站岗任务。“《保卫黄河》这个作品已经被演绎成多种艺术样式,所以一定要做出新意来。受到油画的启发,我们将画中那个小战士的形象处理为合唱指挥者,将大合唱中的指挥动作发挥成为领舞者的主要体态。”节目编导崔恩全介绍说。

  为了展示出澎湃的黄河岸边那一块礁石的矗立感,编导们设计了一个摇臂。初次看到这个宽度只有一米的狭长“舞台”,领舞黄豆豆犯了难。“第一次站在这个摇臂上的时候我完全傻了——它是悬空的,高度有六七米,而且还在运动,又有很多灯光打在我身上,我完全看不见下面,所以当时一动不敢动。”黄豆豆说:“因为担心,那天晚上回去没睡着觉。后来不断告诉自己首先克服心理恐慌,再一步步熟练技术。”

  为了保证演员的安全和动作发挥,编导、舞美以及演员自身都对这段舞蹈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改进。“后来设计了把枪立在旁边的环节,这样既是一种布景,实际上也是对演员的保护。但是插枪、拔枪的动作不能影响整体效果,最多只能用两秒钟,这又给这个机关设置出了难题,仅这个摇臂前后就制作了3个。”功夫不负苦心人,演出中黄豆豆的这段舞蹈获得了无数的赞叹。

  无论是排练还是演出,只要黄豆豆一上台,他百分之百的投入和饱满的激情足以吸引得所有人安静下来去欣赏他的肢体语言,并且带动得担任伴舞的260名战士们也热血澎湃。有一次在军营的露天操场上排练,突然下起了雷阵雨。但是音乐没有停下,所有的演员也就一直继续演。“这一次雷电暴雨中的排练,我们好像找到了歌曲中的那种感觉,战士们的表演也更加投入了。”黄豆豆说。

  

   记 者 手 记

  6月29日,《我们的旗帜》在京成功演出,1500多人的创作演出队伍,23首演绎一新的经典老歌,100多分钟的精彩表演,为党的90岁生日献上了一份丰厚的贺礼。

  舞台上,我们看到的是那真切动人的精彩表演,感人至深、催人振奋;舞台下,凝聚的是所有参与晚会策划实施的人们的心血和汗水,默默无闻、敬业奉献。在艺术上,他们精益求精、追求真实动人的舞台表现,认真对待每一次排练、每一个细节;在生活中,他们放弃了节假日的休息和与家人的团聚,放弃了其他的演出计划,克服个人困难,服从全局安排。对于所有参与这台晚会排演的编导、演员、战士、学生们来说,《我们的旗帜》是他们呕心沥血的结晶,是他们人生中宝贵的经历,更是他们献给党和人民的一份最炽热最真挚的赤子之情。

  在京集中排练半个多月以来,人民大会堂的排练场夜夜灯火通明,天天歌声飞扬。“从小爷爷对我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曾经苦难才明白,没有共产党哪有新中国……” 每当朝阳区实验小学的100余名孩子唱响《在灿烂阳光下》,纯净的童声激荡在人们心中。一曲唱罢,孩子们迅速回到后台,整齐地坐成几排,等候他们的下一次上场。每次排练,他们都自己带着小板凳、水壶、书包,专心致志地跟着大人们一起上台、下台,演出、候场。

  在歌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表演中,田华、贾作光、陶玉玲、张勇手4位老艺术家与舞蹈演员们一起扭起了秧歌。虽然在台下时田华的手腕上还缠着纱布,虽然他们中年龄最大的贾作光已经88岁,虽然他们在整台晚会中只有这一次亮相,时间不过一分多钟,但是每一次排练他们都准时到场,一丝不苟地换服装、化妆,与其他演员配合走位,演完后在后台一直等到最后全体演员上台谢幕。

  在《我们的旗帜》这个集体中,这样的故事和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歌舞《七律·长征》的编导赵小津前不久查出肾脏病变。在大家的劝说下,他才住院手术。在病床上,他还多次打电话给导演询问排练情况,参与讨论。歌舞《各族人民心向党》编导何燕敏患上了神经炎,最严重时一点话都说不了,眼睛也看不到,甚至连水都咽不下去。但5月份进组以来,她每天都坚守在排练场……

  “我们在时代的春风里,春风催我永开拓,我们在灿烂阳光下,跟着共产党建设锦绣中国……”晚会尾声处,孩子们再次唱起这深情的旋律,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翟 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