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简要回顾滑稽戏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它形成于上世纪40年代,成熟于上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得到进一步发展。它具有长于造笑,轻松幽默的别具一格的美学特征,广泛流行于江浙沪地区。然而,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样式,有其长必有其短,滑稽戏一般很难表现太“正”的题材,具有悲剧美的事件和人物很难搬上滑稽戏的舞台,甚至有的作品思想趣味不高、艺术上草率肤浅。刘厚生举例说有一时期盛演的“阿飞戏”,名为批判社会的流氓,客观上却展示了阿飞们的种种行径,把他们的恶行付之一笑,没有起到批判的作用。而《顾家姆妈》却在人物刻画、题旨蕴涵、舞台呈现诸多方面取得了较高成就,是一部值得注意值得赞扬的新滑稽戏。
《顾家姆妈》讲述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州保姆阿旦抚养一双弃儿成人,一生未嫁、含辛茹苦的人生经历。这个故事悲苦成分较多,欢乐成分较少,该剧受题材制约没有选择将丑和恶作为表现对象,主人公是一个值得正面歌颂的好人。然而,剧作演出时却始终充盈着观众的笑声,是一部成功的滑稽戏。这部滑稽戏失去了内在的丑和外在形式的不协调之后,是如何创作新的滑稽感,达到理想效果的呢?《顾家姆妈》用戏曲实践告诉我们,在美与善的范围内,也存在目的与手段等方面的局部的不协调,通过合适的人物设计、场景选择等多种艺术手段,正面的喜剧人物形象可以成为滑稽戏值得深入挖掘、表现的新领域。
求新求变首先在矛盾设置上。剧中阿旦和养子女,以及养子女兄妹之间除了爱护和感恩,也有误会和冲突。例如,戏中第三场,被抚养的双胞胎成人后生了两个小孩,然而儿媳有奶水,女儿奶水不足,阿旦为难地让儿媳替女儿喂奶,由此爆发了喂奶冲突。此时,女儿、女婿下岗,寄住在娘家,儿媳和女儿相互挖苦,除了误会,还折射出了一定的社会问题。
第二,全剧充分发挥了通过滑稽、幽默的俏皮话造笑的这一手段的艺术功能,使剧作的戏剧美感得以加强。剧中这种手段的运用俯拾皆是。保姆阿旦接手双胞胎后的一段戏十分有趣。“上半夜男宝宝哭,下半夜女宝宝哭,我没有办法坐起来三个人一起哭。”形象地表达了阿旦初为人母的尴尬处境。两个孩子在辛苦地敲松子,他们很想有一个爸爸,这样他们就可以不受苦了,正说着阿旦和江南雨从外面进来,她跟两个孩子说:“给你们介绍一个贵客。”哥哥八月急忙说道:“哎呀,爸爸来了。”这几句台词十分机智、幽默,产生了很好的喜剧效果。又如阿旦和江南雨两次拉手,第一次是阿旦说“注意影响”;第二次是江南雨说“注意影响”,这种幽默诙谐的表演化解了悲苦色彩浓厚的题材,使题材选择与滑稽戏的剧种特色相一致,而且准确地表现了阿旦乐观向上、苦中作乐的精神,既让观众发笑同时为之感动辛酸,成功拓展、丰富了滑稽戏的表现手段和风格样式。正如刘厚生所说,《顾家姆妈》是一部正剧性的喜剧,它并不要求观众笑得前仰后合,捧腹喷饭,它希望观众的是带有深切同情的会心之笑,是带有宽容的讥刺之笑。它真实地植根于现实生活,塑造了鲜明生动的性格形象,明显地提高了滑稽戏的艺术品位。
此外,与一些古老的剧种相比,历史较短的滑稽戏枷锁较少,创作相对自由和开放。在表现手法上,兼收并蓄,从淮剧、黄梅戏、民间说唱等艺术门类中吸取营养,众腔并举。《顾家姆妈》运用苏州评弹作基础唱腔之外,还多处将流行音乐、老歌曲、黄梅调等音乐形式融汇在唱腔中,如“月亮代表我的心”“我和你,心连心”等这些演唱让观众既熟悉又亲切,为烘托剧情起了重要作用。
梅花奖获得者顾芗的表演细腻、准确,可圈可点。她扮演的阿旦,自尊、自信、宽容、大度,让人动容,让人感佩。当听到邻居说要把孩子送到育婴堂时,她很生气,她认为“我是保姆,保姆首先要为孩子着想”。一个善良的阿旦被刻画出来,因为这个人物的生动刻画,这个剧作也具有了深刻的感染力和现实性。
苏州滑稽剧团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声名显赫,根据滑稽剧改编成电影的《满意不满意》、《小小得月楼》当时风靡全国,上世纪90年代大型现代滑稽戏《快活的黄帽子》、儿童滑稽剧《一二三,起步走》等成为演出场次最多、移植剧种最多、获得奖励最多而享誉剧坛的剧目。进入新世纪,苏州滑稽剧团又连续推出了《青春跑道》、《顾家姆妈》等作品。这些作品的出现,使人们对苏州滑稽戏剧团、对滑稽戏、对滑稽戏演员顾芗、张克勤等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热爱。
该团多年来坚持走创造、创新、创优之路,一方面向传统深挖,另一方面紧扣时代脉搏,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呈现在观众面前。剧团以一连串的优秀作品,为滑稽戏书写了新的历史篇章,为中国的戏曲舞台增添了新的活力。
上一篇: 《咱们村里的新鲜事儿》聚焦新农村 |
下一篇: 《秦腔》展戏曲魅力 答时代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