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7月19日演出结束后,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与全体演职人员进行了讨论,对《大川之灵》给予很高评价。他说,汶川地震后,创作反映灾后重建生活题材的作品是有难度的,但是四川人艺的艺术家们很好地表现了这个题材。这个戏反映了灾区人民在重建物质家园的同时,也实现了精神家园的重建,体现的是人间大爱和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相互之间的宽容,特别是灾区人民精神重建的面貌,在这部戏中得到了生动反映。
王文章说,这个戏写得非常真切。虽沉郁但很流畅,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虽悲情但感情非常真挚、非常纯净。演员表演生动,对于人物情感把握非常准确,导演处理人物之间的关系非常巧妙。小舞台营造出开阔空间环境。简单的人物关系体现出深刻的含义。看得出来我们四川人艺制作团队的功力,尤其是这个剧本写得非常好,非常开阔,力道很足。我相信观众在看的过程中也会得到一种真切的感动、一种情感的冲击、一种灵魂的净化与提升。
王文章强调,我们的舞台艺术需要关注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精神,需要有反映人民群众当代生活题材的好作品,尤其是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这次现代戏展演,就是要推动舞台艺术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更好地展现我们的时代精神。
为了更好地展现出巨大灾难下人们对生命的坚守以及对未来的信念,四川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同时也是该剧的编剧李亭3年来多次前往灾区。那些忍住悲伤在怆痛中依然坚守的人们,让她为该剧的主题找到了最富生命力的依据。《大川之灵》并非单纯拘泥于表现灾难本身,而是侧重于阐释生命与承诺、坚守和信念的主题。剧中因与父亲不和而负气远走的男主角在大地震后回到满目疮痍的家乡河口镇,重建家乡大桥的过程成为一次人性复归的过程。家乡三代人对于大桥的期盼和守望,使他最终明白:“山河变了,我们也变了,我们变得去理解别人,我们懂得,人真的不是只为自己活着。”剧中重建的大桥是河口镇人民的心灵之桥的象征,是劫后余生的乡亲们活下去的理由和信念,也正体现出灾区人民“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自强精神。这也是李亭在剧中最简单、最朴素的表达。
著名表演艺术家苏如薰,以78岁高龄出演代表着整个灾区人民的精神明灯桃花婆婆,其真挚的表演令观众感动。剧中电影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巧妙扩展了故事的叙事时空,令观众在剧情叙事之外,感受到经历过灾难的人们鲜活、坚强的生命姿态。
“非常感动,非常精彩的一部戏!应该让现在的‘80后’都来看看。”一位走出剧院的观众是这样评价的。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王福麟会长说:“剧作者用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源于生活、源于人物的人和事,创作出一部有着强烈冲击力的高艺术水准和审美价值的力作。这些质朴的语言不断地在告诉我,要努力去净化自己的思想,升华自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