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薛若琳(中国戏曲学会会长):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戏剧,该如何应对机遇和挑战?这是话剧在创作领域中需面对的重要问题。第一,要在开放的时代中把握历史真实感,真实是革命历史题材的生命。该剧编导努力地追捕真实,如李汉俊这个人物脱党了,但他还坚信共产主义,而过去一般是很少触及这类问题的。第二,革命历史题材的戏贵在创新。这类题材往往比较严肃、凝重,要诗意表达、史诗化呈现,难度较大。《谁主沉浮》的创新,是今天和过去的时空穿越,如把“新天地”酒吧一条街和上海一大会址、当代年轻人歌舞和一大会议,通过年轻记者雷子加以衔接。第三,革命历史题材戏是现代和过去的对话。这类剧的创作演出,通过今人和革命先驱对话,擦出火花和时代感。所以最后“新天地”酒吧的年轻人载歌载舞,其实表现了编导对现在年轻一代的担忧:当下的年轻人知不知道革命传统?怎样继承革命传统?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推出这样一部厚重的革命历史题材好戏,对振奋我们的精神功不可没。
郑振环(总政话剧团原团长、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少将):《谁主沉浮》通过对领导革命的个体形象融合,折射出群体的力量、群体的形象、群体的魅力、群体的气魄,以及群体对世界的震撼。导演给党的一大做了很多“活检”切片,每个切片的戏不多,却让几个人物命运的片段构成我们党的整体形象,反映了他们的成功与失败、正确与失误,并着重开掘人物性格、命运、情感走向和每个生命的质量。如毛泽东这一形象的戏尽管不多,但位置很准确。艺术就是要塑造人物,该剧通过人物命运和艺术形象感染人、震撼人,让人得到诗化的感染和哲理的思考。
季国平(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剧目围绕着一个中心、一个主题、一个事件、一种情感、一股力量,以其思想、精神的力量和正气感染人、打动人,让我们对革命先驱产生崇敬感。该戏中一大会址与“新天地”相比邻的特定环境,印证了当下现实。毫无疑问,《谁主沉浮》有鲜明的理想、信念和坚守,这就是该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刘彦君(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谁主沉浮》思维大胆,不受时空制约,极大地发挥了创造力和想象力。尤为值得称道的是,该剧对共产党人牺牲场景的设计很感人,编导将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情景下牺牲的先烈组合到一起,他们各自演绎牺牲前的情形,引领观众去思索和考量。不是让观众去体验具体的牺牲情景,而是把焦点对准“牺牲”概念上,通过这样的形式、手段、场景来呈现和升华主题。另外,剧中道具的设计和运用也发人深省。最典型的要数那块导视牌的运用,随着牌子在10多个空间的轮番展示,不仅让观众明白了时间、地点,还明白了该场景正在发生的事件;剧中镜框的运用也很巧妙,用镜框定格人物时,便是在一大会址,不用镜框就在自由空间;还有月亮、烈士牺牲场景里的芦苇等道具的运用,不仅是空间环境设置,更表达了人们对那些先烈的敬意,这是诗意的美化和升华。
徐培成(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这是一出典型的寓教于乐的好戏。编导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对历史的再现,对今天的冲击与呼唤,高明的创新,破格的浪漫,鲜明的立场,高扬的旗帜……可以看出《谁主沉浮》的主创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什么是先进文化?这就是先进文化,它能调动全社会的人们向着光明的方向去努力。这就是引导社会、教育人民的典型的好戏。这出戏让我感悟到了剧作家应该写全社会都应该看、都爱看的戏。我认为,这出戏年轻人欢迎,年纪大的也喜欢,老百姓欢迎,政府也欢迎。应该大力宣传,推向全社会。
龚和德(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研究员):这个戏给我两点深刻的印象:一是反映了党史研究的新成果,反映了当今思想解放的新成果。表现历史,有非常鲜明的去弊求真精神,大胆去掉光环掩盖的东西,探求还原历史的真实。二是这个戏切入点非常好,很自然。这切入点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我深深感到编导将宏大叙事和细节描写统一的功力,事件勾画与人物刻画两方面均兼顾,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难忘的形象,观众看到了历史人物的“句号、删节号、惊叹号”。话剧就是要坚持社会使命和艺术使命,赋予作品强大的思想力量,本剧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好。
廖向红(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谁主沉浮》将开会这样一个过去话剧无法表现的内容搬到了舞台上,将一些因岁月远去而尘封的、淡化的、模糊的,甚至被曲解的一些历史和人物,以政论体的样式,以鲜活的形象呈现在舞台上和观众面前。在呈现历史的同时,融进了现代人的思考。通过思考,找到了通往当代观众思想和心灵的桥梁,使该剧具有历史意义、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薛殿杰(中国舞美协会名誉会长,一级舞美设计):该剧舞台的转台让我大开眼界。斜面转台在舞台上很少见,剧中的斜面转台居然可站上70多人。转台制作很是高科技,从前面看并不厚,不光是薄,里面还装着灯,这是极大的难题和挑战。转台在戏里不是为了转景物,也不是为了多时空,主要为突出演员表演。几个大场面都是在转台上定格、完成的,雕塑感极强,不是某个人的雕塑,这是群雕。定格后再转,有立体感,就像毕加索的画,多面观看舞台造型的变化,有审美感。剧中LED得体而成功,表现上不张扬,惜墨如金,与剧情、人物和谐组合,成为整部戏的有机组成部分。
张先(中央戏剧学院文学戏剧系主任):戏剧舞台上许多主旋律作品总想对历史进行概括和总结,即通过再现历史揭示历史的必然。其实,再现和还原是不可能的,那不过是现代人对历史的重新解读和取舍。《谁主沉浮》的主创是用现代创作者的身份,直接表述这段历史和解读这段历史的价值,让观众看到了历史与现实在剧场里交集,而这种交集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的,观众从中便得到了启示。《谁主沉浮》这样的创作思维,对我国各地的创作是一种促进。
黄再敏(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观看《谁主沉浮》时,我得到了启迪,得到了精神鼓舞和审美享受。我感觉,创作者用历史发展观贯穿全剧,特别是导演有意把有时代特征的歌舞融入剧中,没让人觉得信仰和现实之间有差距,而是感觉到今天信仰的精神正在发扬光大,全剧充满了时代精神和理想光芒。我们不再用凝固的思想观念去看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做的贡献。该剧笔触有大气势,但假如大笔触中加强小细节的处理,也许效果会更好。
王敏(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我震撼于演出的激情、哲思、诗情和青春。整台红色经典演出,独特的切入点带来了无穷魅力。1921年和2011年两代青年的碰撞和沟通,独具匠心。全剧用“剥洋葱”的方式把出席我党一大15位代表的信仰、追求、作为、牺牲等展现了出来。题材容量非常大,哲理和内涵在一种青春的氛围中揭示得极富气魄。雷子站在时代高点,用今人的视角和当代审美规格提出:面对革命先驱,我们这代人是继承、沟通、理解、开拓,还是嘲笑、批判,抑或是背叛?这是一个很犀利的问题。我想,这个问题的碰撞,是演出的最高任务之一,也是这出戏最震撼人心之处。
王福麟(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秘书长):话剧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从业者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如何创演革命历史题材戏剧?《谁主沉浮》提供了很好的案例。该剧创演者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对待历史,以充满激情的现代情怀去看待过去,从思想上、艺术上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主创和演职员们做了很多难能可贵的探索和实验。该戏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成功问世,倾注了创演团队的无数心血,是浙话与总政话剧团共同努力的结果,可喜可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