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艺术司
艺术司
诗啊,请回归传统亲近现实——第三届中国诗歌节诗歌论坛综述
发布时间:2011-10-28 13:25 来源: 编辑:艺术司
信息来源: 2011-10-28

    10月16日,第三届中国诗歌节诗歌论坛在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分别举行。100多名来自祖国各地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的诗人、诗歌理论家围绕中国诗歌的传承与发展话题做了深入的研讨。

    诗歌必须和当下人的 精神生活紧密联系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高洪波说,确立本届诗歌节主题是“情满神州,诗颂中华”,确定本届诗歌论坛的议题是“中华诗歌的传承与发展”,就是表明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继承中华诗歌的优良传统,同时赋予崭新的时代内容,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更加壮美的诗篇。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吉狄马加认为:诗歌必须和我们这个时代,和当下人的精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是有一种道德责任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过诗歌来进行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的,来自心灵、来自灵魂的交流。

    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在论坛上朗诵了诗人舒婷的两句诗:“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并“翻译”成两句五言诗:“雾湿双桅翼,风催一叶舟。”又“翻译”两句七言诗:“雾虽湿翼双桅重,风正催舟一叶轻。”他强调,新诗和旧体诗在意境上是相通的。“无论你是写作新诗的诗人,还是写作旧体诗的诗人,伟大的时代都在召唤着我们,沸腾的生活都在召唤着我们。诗人的心灵之舟,只有驶向澎湃的时代和生活之海,才能领略那风云际会的壮观风景,体会到那弄潮冲浪的壮丽人生。为时代放歌,为人民立言,我们的诗人们重任在肩,责无旁贷。当那熊熊的火炬从屈原、李杜、苏辛……等等历代大诗人的手中传递到今天,我们只有使这圣火燃得更旺盛、更璀璨、更辉煌,方不负这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人民。”

    古典与现代的交融

    《文学港》杂志主编荣荣说,新诗的出路,还得回到诗本身,在诗意和诗艺上寻求突破。首先在诗意上,我们的优势就是我们身处的时代,这是不可复制的时代,这个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最新鲜的诗歌素材。还有在诗艺上,诗歌发展到今天,诗艺上的创新尤其难。但唯其难,每一点小创新小发展都显得那么诱人,也给雄心勃勃的写诗者带去动力。她说:“不能玩过火了,一切总得在诗歌艺术的范畴之内,走得再远,也要记得回家。在这里,回家就是寻求一种认同,文化的、习俗的、道德伦理的、行为方式的,以及语言表述的认同。想写好诗,就得玩一点新鲜的,但不能太离谱,不能太‘外星’。最好的结果当是,站在前人的传统上,开创出后人的传统。”

    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周笃文认为,充分发掘传统诗词的文化底蕴进行当代化的演绎与诠释,是一项崇高的任务。如何引进现代意识及表现手段,与古代经典实现自然对接,有着重大意义。我们要朝着新鲜而不失其典雅,活泼而不减其庄严,用当代人的语言诠释经典的永恒价值,进行穿越古今的时空对话。《解放军文艺》副总编殷实认为,意图现代化的中国新诗必须诚实地“说话”,也必须遵从严格的句法原则和虔敬的修辞伦理,彻底清除荒诞轻浮或暴力化的语句,警惕新的野蛮和蒙昧,学会从历史传统、从民间语文中汲取活力。

    在诗歌长流中找寻 文学生命的新景观

    台湾诗人绿蒂认为,在悠久绵延的中国诗歌史上,多少作者在这艺术长流中留下璀璨,多少历史的浪花翻叠出时代诗歌的巨浪,只要诗人伫立于源源不竭的诗歌浪潮中,取精用宏,让诗回到诗的本身,掌握主题内容真情真感,发挥语言旋律的生动深刻性,那么无论是个人特色或时代风格,应该都能在诗歌长流中找寻到文学生命的新景观。香港诗人林峰则认为,格律诗作为经过了数千年无数人的锤炼而形成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学体裁,为什么不能给只有百年历史的新诗作为借鉴呢?中华文化本就是在继承和弘扬不断反复中发展起来的,新诗作为年轻诗体,理应在格律诗上找到有用的继承,而格律诗同样应该在新诗上找到发展的立足点。

    澳门女诗人冯倾城认为,诗究竟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如何在发展中再创高峰,这就要视乎今人如何走好古典诗词现代化的进程。她说,偶尔翻阅文学报刊,发现了这样一首诗:“小老板从厨房里走出来/淡淡地说了句:来了/我说:来了/小老板说:砂锅?/我说:砂锅/吃完饭,我们走时/后院的狗又叫了几声/同前次一模一样”……冯倾城坦率地说:“根据我对诗歌的认识,这首‘诗’虽然披着‘诗’的外衣,但实际上应只是把一般散文句子以诗行的形式排列而已。从阅读效果来看,则像一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与此对照,古人的诗词创作也往往以日常体验为表现对象,不少佳作即使今人读之也颇觉浅易,但其诗歌语言不仅合辙押韵,读来颇有乐感,且能于平淡中寄寓深情,令人有百诵不厌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