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艺术司
艺术司
以诗的名义相聚——听他们说说诗歌节
发布时间:2011-10-28 13:27 来源: 编辑:艺术司
信息来源: 2011-10-28

   在集美大学,海韵诗社的同学们用铿锵的节奏朗诵着自己的原创作品,博得一阵又一阵热烈掌声;在海警三支队的舰船上,诗人峭岩送来自己的新著《遵义诗笔记》和《他们感动了中国》,受到官兵们的欢迎……从10月15日到20日,诗歌,成为厦门文化生活中一个最火热的关键词。诗评家张同吾说:“诗歌的灵光,照亮了我们的心!”

    一

    在厦门翔安区的一场群众诗歌诵读活动之后,记者请香港诗人犁青说说感受,他说:“群众诗歌诵读活动水平这么高,令人赞赏。这促使我们对诗歌的教育,诗歌的传承,诗歌的普及和推广工作重新做深入的思考。”

    诗评家谢冕说:“第三届诗歌节的群众性特点非常突出。把诗歌节活动和学校、社区、部队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相联系,推动群众性的诗歌创作、欣赏的热潮,尤其是把诗歌论坛放在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的校园里去举办的方式,非常好。”诗评家丁国成说:“中国一向被称为‘诗国’。中国诗歌节理所当然要研讨诗、欣赏诗、普及诗、提高诗。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此。”诗人峭岩和诗评家朱先树告诉记者:“诗歌节既然作为一个节日,就是应该面向大众,把诗歌推向大众,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满诗意。节日是什么?节日就是要与人民大众共享,不能让诗歌节只办成诗人圈子里的某项活动。”青年诗人高凯说:“诗歌节的主办者让诗人与群众融为一体,真正共享诗歌文化财富。尤其是将经典的诗歌与中国传统的节日,比如重阳、中秋、端阳很好地结合起来,并将歌舞、武术、演唱等各种形式融合于诗朗诵,演绎古典诗词的神韵和现代诗歌的风采、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很有创意。诗歌的美育作用不容忽视。诗歌节应该是加强诗歌教育、传播诗歌文化、创建诗意生活的综合平台。”

    诗评家杨四平说:“第三届诗歌节亮点、看点和热点纷呈,这在国内的同类诗歌活动中可谓独占鳌头,独领风骚。它是一次高品格、高水平的诗歌盛会。在形式上,在机制上,它有很多创新。通过各方面联动,真正营造了热热闹闹、实实在在、硕果累累的人民的诗歌节日的盛世景象。”

    诗人李发模认为中国诗歌节越办越好。诗歌节不仅是为中国几千年的诗史传承龙族的人文血脉,也是为人类文明增添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诗人李小雨认为,诗歌节通过对于诗歌理论的探讨,引起大家的关注,使诗歌更加群众化,更具普及性,使我们中华民族的诗歌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青年诗人刘福君说:“两岸四地的诗人以诗的名义相聚,本身就非常有诗意。”

    二

    文化部艺术司文学美术处处长安远远说:“厦门人口300多万,却有50多万人参与到诗歌节的活动中来,其中有学生、老师、干部,也有打工者、农民、军人和社区的老人等。他们的节目大都是此前通过各种群众文化比赛中的获奖作品中汇集来的,出自群众之手的原创作品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我们的诗歌节不仅是诗人节,还是群众的节日。通过诗歌节,让诗歌参与到群众的生活中来,重新得到社会的重视和喜爱。通过诗歌节,也让群众重新认识诗歌传统和价值,共享诗歌创作的文化成果。让大众融入诗歌节,让大众成为诗歌节的主体,这种效果是很令人感动的。”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谢彬如对诗歌节期间举办的群众性诗歌活动赞不绝口。他告诉记者:“我们要把诗歌节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带回去。”

    厦门市文化馆副馆长崔勇告诉记者:“诗歌节期间,群众参与的范围比较广泛。通过这样的活动,给普通大众提供了更多上台朗诵的机会,营造了人人都爱读诗诵诗的氛围。因为参与的很多群众只能在休息时间排练,辅导老师们只好牺牲节假日时间加班工作。比如翔安区设区时间不长,条件相对也弱一些,区人民文化活动中心的彭鹭等老师付出了很大的心血,终于组织了一台优秀的节目。为了办好台湾导演指导的那台晚会,我们文化馆的徐燕玲、张晶晶编导等人也常常工作到深夜。”

    集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华晓春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了该校各种校园社团活动。他说,集美大学现有驿站、弄潮、海律诗社等学生文学社团,集中着一批大学生诗人。一批诗人教师常年给予指导。目前仅海律诗社社员就有121人,非常活跃。诗歌节期间朗诵的很多作品,就是师生们自己创作的。

    三

    因为诗的缘故,两岸四地的诗人们的心被一条共同的纽带连在了一起。因为诗的缘故,两岸四地诗人们的心贴得更近了……

    香港诗词学会会长林峰说:“厦门浓郁的文化氛围,使我获得了进一步的感受。五天的诗歌论坛和交流,使我浸渍在诗的海洋里。我受到的欢迎,不仅来自厦门文化界,还来自厦门海军。我登上快艇,眺望南海,觉得涛声就是一首首充满激情的大吟大唱。厦门给我留下深情,留下记忆。”

    84岁的台湾著名诗人向明说:“我从海峡那边来,厦门平时就在我们的对面,离我们很近。这次来参加诗歌节我发现,这里的发展真快,变化太大了。本来我年纪大了,家里人反对我来参加诗歌节,但我还是坚持赶过来了。通过这样一个美好的载体,把诗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诗歌的发展,讨论文学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希望诗歌节继续办下去,形成一个传统……”比向明还要大一岁的另一位台湾诗人林恭祖向记者念诵了他特意为诗歌节所作的诗歌:“天地有诗心,万籁谱谐音。银河倒泻跳珠玉,山谷有声奏雅曲……大厦高门为谁开?九州大雅一齐来!”

    新诗和旧体诗词作者相互包容,相互借鉴,成为本届诗歌节上非常温暖和谐的一大景观。杨逸明、星汉、周兴俊等几位旧体诗的诗人认为,第三届中国诗歌节为创作新旧体诗的诗人提供了一次很好的聚在一起切磋交流的机会,新旧体诗创作观念应该碰撞才会产生火花,进而产生诗歌发展的动力。创作新旧体诗的诗人应该融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浪花,进而汇入当代诗歌的洪流。

    诗评家吕进说:“前两届诗歌节晚上活动不多,这一届则安排了很多晚上的群众性的诗歌诵读活动,与基层的读者和群众接触增多了,也更加丰富多彩了。我感觉诗歌节一届有一届的变化,中国传统诗词的因素越来越重。传统的诗歌形式和诗歌精神以及新诗的‘回家’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诗歌节期间举办的大磴岛和金厦海域等地采风活动,给诗人们带来很多美好的感受。在英雄三岛战地观光园,李瑛先生告诉记者,他当年就曾在“八二三”炮战的部队里,而今半个多世纪的光阴过去了,当年的战地如今已是绿意盎然的旅游胜地。重访故地,颇多感慨。著名诗人李文朝少将还当场赋诗一首:“炮火惊天八二三,英雄三岛美名传。硝烟散尽亲情在,战地游人仰大观。”

    诗评家吴思敬说:“诗歌节是诗歌界的一个盛事,也是我们民族的一个盛事,文化上的一个盛事。其深远影响和意义在今后的时间会显现出来。本届诗歌节以朗诵为主体,基本上每天都有不同层次、对象的准备充分的朗诵活动,丁建华、肖雄、徐涛等人的朗诵给我印象深刻。他们的朗诵给人带来美的艺术享受,跟一般歌星的演唱会是不一样的。”

    四

    西藏作协副主席、年轻的藏族诗人白玛娜珍女士告诉记者:“我从雪域高原,仿佛迎着诗歌的海浪,乘着白鹭的翅膀,在诗歌的秋季里翱翔。第三届中国诗歌节是我们中华儿女诗歌的盛宴,而没有诗歌的土地是贫瘠的,没有诗歌的人民是空虚的,没有诗歌的灵魂是荒芜的……”

    坐着轮椅赶来参加诗歌节的87岁老诗人成幼殊告诉记者:“诗,需要真情,好像生命需要水。从古到今,到未来。无论在何方,也在这阳光眷恋的厦门,在你我身旁,稚或老,动或静。”

    短短的几天相聚,给诗人们留下了长长的回忆和诗情。临别的时候,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送记者一册打印诗集《两门对开》。其中的两句诗,恰好可以引用来作本文结尾:所有腾飞的鸟,鸟羽都闪现鸽子白;所有迎风的树,树枝都摇出橄榄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