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1月9日,文化部艺术家小分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阳圩镇平圩村慰问演出。图为中央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阮余群激情演唱。
中国文化报记者卢旭 摄
中国文化报记者刘修兵报道:“千叮咛,万嘱咐,请你们明年一定再来……”1月9日,文化部艺术家小分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阳圩镇平圩村下平屯平圩民族新村的演出一结束,身着节日盛装的当地群众就自发围住了将要离别的艺术家,唱起了壮族的送行歌,久久不愿散去。“今天就像过年一样!”一位观众高兴地说。
1月9日,文化部艺术家小分队带着党中央、国务院对老区人民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的带领下,奔赴革命老区广西百色,慰问当地干部群众。
为了这次演出,文化部相关部门做了精心的组织和安排。节目样式包括歌曲、舞蹈、曲艺等多种艺术门类,节目内容既有《洪湖水浪打浪》、《映山红》等红色经典歌曲,又有《我相信》、《天路》等观众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更有《一杯美酒》、《祖国我为你干杯》等美声经典歌曲。“很多只有在大剧院大舞台才能看到的演出,我们都带到这里来了。”董伟说,艺术家小分队还带来了知名艺术家创作的年画、春联等,给当地群众送上新春的祝福。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两次梅花奖获得者、湖北歌舞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刘丹丽演唱的《洪湖水浪打浪》一开始,就赢得了满场观众热烈的掌声。“走基层对艺术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她告诉记者,一方面,走基层可以让艺术家更贴近群众,领略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体验真实的生活,感受大自然和各地的民间艺术;另一方面,也为来自不同艺术单位、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学习提高的好机会。“虽然这样的演出辛苦一点,但我要以最好的状态、最大的热情为他们歌唱。”刘丹丽说。
中国歌剧舞剧院唢呐演奏家王振通吹奏的《伟大的领袖毛泽东》、《苏三起解》,时而激昂高亢,时而婉转悠扬,时而如泣如诉。特别是由京剧名段改编的《苏三起解》,以女子苏三与人对话的形式演奏,唢呐声一分为二化身两人,一男一女,一唱一和。他的精湛技艺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演出当天,潮湿阴冷的天气让很多演员不适应,但来自中央歌剧院的女高音歌唱家阮余群一袭晚礼服登台演唱。“虽然天气有些冷,但演出效果不能打折扣。”她告诉记者,既然有这个难得的机会到百色来演出,就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群众带来最美的精神享受,让他们在工作之余心情更愉悦,生活更美好。
“再忙也得来参加!”在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副团长黄越峰看来,没有比下乡慰问演出更重要的事情了。这次到百色演出,老区的巨大变化,让他欣喜不已。今天的百色,已经让他找不到10多年前的印象了。“我们到这儿来慰问演出,不仅是把艺术带给老区人民,同时也带来了我们的祝福,希望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演出中,武警文工团演员邹德江的单口相声《学与唱》,将时下众多流行元素融入其中,诙谐幽默,令人捧腹,现场笑声掌声此起彼伏。中国煤矿文工团相声演员王玉和年近七旬的原北京曲艺团相声演员王辅庭带来了相声《学的艺术》,王玉在台上模仿的画眉鸟叫等惟妙惟肖,令现场观众啧啧称奇。国家话剧院演员莫元季不仅客串起了主持人,还给观众展示了一系列的绝技——鼻子吹口琴、水壶吹奏、双手反书等,尤其是一段模仿电影中领袖人物的配音表演,更是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来自云南、身着亮丽民族服装的普米族歌手茸芭莘那一出场就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她演唱的《天路》极具个人风格,更是将观众带入那神秘圣洁的青藏高原。
在演出前,艺术家小分队全体成员瞻仰了百色起义烈士纪念碑,并敬献花篮,还参观了百色起义纪念馆。“通过这种心灵的震撼和启迪,让艺术家增进对基层和老区人民的情感,才能更好地实现艺术工作者的价值。”董伟说。
据介绍,每年元旦春节期间,文化部都会组织知名艺术家深入老少边穷地区,开展慰问演出。下乡慰问演出并不仅仅是送文化下乡,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艺术家们带来了精彩的文艺演出,另一方面,为艺术家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很多场面只有亲身经历,才会产生情感共鸣,才能真正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才能创作出群众欢迎的艺术作品,这也是贯彻落实中央‘走转改’要求的具体举措。”董伟说。
“这样的演出以前只有在电视上才能看到,这是我第一次在现场看,感觉真好,希望艺术家们能常来!”演出结束后,一位观众兴奋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