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 蔡 武
歌剧,作为艺术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融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为一体,是衡量一个国家舞台艺术创作、表演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2011年11月,文化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成功主办了首届中国歌剧节。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一次重要的国家级艺术活动,这期间不仅进行了歌剧剧目展演和评比,而且举办了论坛、展览、下基层演出、《中国歌剧史》首发以及中国剧院联盟签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系列成果引人瞩目,加快发展已成共识。首届亦为新起点,借此契机,对中国歌剧近百年的发展道路进行回顾与思考,对于促进歌剧创作、更好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涌现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回顾与主要经验
作为一种“舶来艺术”,中国歌剧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影响下,于上世纪20年代开始萌芽。近百年来,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建设发展、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发展歌剧艺术,广大歌剧艺术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不仅主动学习西方歌剧在音乐创作、声乐训练等方面的深厚经验和科学方法,而且坚持从中国民歌、戏曲等传统艺术中汲取养分,将歌剧这种外来艺术样式与民族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创演了大量反映时代精神、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据统计,我国目前共拥有各类歌剧表演艺术院团(研究院、艺术中心等)38个,专业人员近5000人(不含非专业从事歌剧工作的高等或职业院校师生),已创演近800部中国歌剧。以中国歌剧舞剧院创演的《白毛女》、《原野》等剧目为主要代表,中国歌剧还多次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自身的独特魅力,一批中国作曲家、歌唱家在重大国际比赛、艺术交流中屡获殊荣,为中国歌剧赢得了应有的地位和尊重。首届中国歌剧节参演剧目中,既有演出多年的《洪湖赤卫队》、《小二黑结婚》、《原野》等中国经典剧目,也有《汤豪塞》、《叶甫盖尼·奥涅金》、《茶花女》等外国经典剧目;既有《红河谷》、《土楼》等近年来新创作的正歌剧,也有《远方的胡杨》等现实题材轻歌剧;既有中央歌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等国家艺术院团创排的新剧目,也有艺术院校、歌剧艺术中心、民营文化公司等选送的作品,显示中国歌剧已具备全方位、高水准、多样化加速发展的强劲动力。
回首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道路,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一些主要经验:
一是在传播影响上,中国歌剧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自诞生之日起,广泛的群众性就成为中国歌剧的鲜明特征。从抗战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17年,一大批优秀歌剧演遍全国,“众口传唱‘北风吹’,处处皆闻‘洪湖水’,哪个不知‘刘三姐’,谁家不吟‘红梅赞’”的感人情景至今令人难忘。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由于娱乐方式的多元化,歌剧发展一度出现滞缓,但大多数歌剧艺术院团积极转变创作观念,认真探讨艺术规律,注重提升艺术质量,先后创演了《芳草心》、《原野》、《张骞》、《苍原》等一批优秀剧目,终使中国歌剧重获生机,潜移默化而又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欣赏习惯与生活方式。党的十六大尤其是十七大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随着文化消费需求持续增长,中国歌剧人在剧目原创、引进、复排、重排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中直院团及各地歌剧团体新创演剧目达80余台,其中,《司马迁》、《野火春风斗古城》、《雷雨》、《霸王别姬》、《红河谷》等剧目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中央歌剧院、国家大剧院自2009年起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国际歌剧演出季(节)。2010年成立的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在培育歌剧人才和普及歌剧艺术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首届中国歌剧节汇聚了3000余名歌剧艺术工作者,逾5万名观众到剧场观看,充分证明了歌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是在艺术风格上,中国歌剧具有独特的创造性。中国歌剧自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萌芽,之后“话剧加唱”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歌剧结构形式。上世纪30、40年代,为了全面宣传抗战的需要,中国艺术家创造了许多音乐、戏剧相结合的演出样式。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勇于实践,《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秧歌剧演遍广大解放区。1945年上演的大型歌剧《白毛女》在音乐上充分汲取中国戏曲曲调及民间音乐成分,创造了一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民族新歌剧”。之后,以《王贵与李香香》、《赤叶河》、《刘胡兰》等为代表的优秀剧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正是由于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中国歌剧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音乐创作、舞美设计等方面不断创造、不断进步,从而形成了中国歌剧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是在发展道路上,中国歌剧具有高度的包容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歌剧一方面继续坚持走“民族新歌剧”的道路,另一方面开始系统学习西方经典歌剧模式和演唱方法。这种“土洋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拓宽了创作题材,《小二黑结婚》、《草原之歌》、《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红珊瑚》、《江姐》等成为这一时期的经典剧目。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央歌剧院为代表的艺术院团,以及中央音乐学院歌剧中心、上海音乐学院周小燕歌剧中心等通过西方经典歌剧的演出和教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歌剧人才,许多有过在世界著名艺术院团和专业院校演出、学习经历的歌剧人才也带回国外的成熟经验,共同助推中国歌剧的发展。近一二十年创演的歌剧中,民族歌剧、正歌剧、歌舞剧、轻歌剧、喜歌剧等全面发展,重大题材、地域题材、现实题材等均得以体现,剧目内容更加丰富,音乐、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探索性的剧目,中国歌剧舞台表现得更为多元和开放。
四是在文化内涵上,中国歌剧具有时代的先进性。中国歌剧不仅在历次爱国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中扮演过极为重要的角色,而且为缔造新中国、凝聚民族向心力,以及向世界呈现中华民族精神和国家发展成就发挥了积极而独特的作用。《扬子江暴风雨》演出之后,剧中的《前进歌》迅速成为流行歌曲,广泛传播于民间,极大提升了全民族的抗日激情。《江姐》用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贞气节谱写了一曲为民族解放甘洒热血的英雄赞歌,曾创下一年演出286场的纪录,剧中的经典唱段如《红梅赞》、《绣红旗》等被人们广为传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歌剧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更加深入地探究人类灵魂冲突与和谐渴望,反映深刻的中华文化自信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展示了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进步、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成就。一部中国歌剧发展史,生动而深刻地回答了文艺创作“为谁写、为谁演、谁受益”的问题,体现了广大歌剧艺术工作者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做出的积极贡献。
二、目前需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中国歌剧近百年的发展成就令人鼓舞。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歌剧本身具有的制作流程复杂、成本高、周期长、人员多等特点,以及演艺业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都给中国歌剧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形势相比,与文化“两大一新”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歌剧事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原创能力不足,反映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还不多。二是艺术生产决策机制不够科学合理,艺术委员会等艺术决策机构的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导致剧目生产与市场和观众的需求脱节。三是观众和市场基础比较薄弱,良好的演出市场生态尚未形成,亟需进一步加大歌剧艺术的普及和推广力度。四是投入不足。目前,不少院团都存在创作经费不足、演出收入与成本倒挂、演职人员待遇偏低、离退休人员负担较大等方面的问题,院团忙于为“口粮”奔波,不能专注于艺术生产,剧目艺术质量难以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歌剧事业的投入力度,同时完善社会力量资助歌剧事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五是歌剧人才培养难度大。近年来,中央音乐学院歌剧中心、周小燕歌剧中心、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等都为我国歌剧人才的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国内艺术院校和高等院校的艺术院系却基本上没有开设专门的歌剧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优秀歌剧人才的涌现,导致歌剧事业发展的后劲不足。
三、新时期繁荣发展中国歌剧艺术的总体思路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了全面部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个新的文化建设高潮已经到来。面对良好机遇和新的挑战,广大歌剧艺术工作者一定要振奋精神、深入实际、潜心创作,为人民奉献更好更多的精神产品,共同开创中国歌剧艺术繁荣发展的崭新局面。
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坚持谋全局、定规划、抓落实、求突破,对制约、影响歌剧发展的各个环节、要素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分门别类梳理汇总,协调相关单位(部门),区分轻重缓急认真加以解决。要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拓宽其他资金来源渠道,做好政策引导、标准修订、机制调整、剧目论证、媒体宣传、扩大交流等方面的扶持工作。通过调动多方面力量,大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院团能够一心一意抓创作、脚踏实地谋发展,促使优秀剧目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各歌剧表演团体要遵循“尊重艺术规律、完善运营机制、创作艺术精品、保障群众需求”的总体原则,潜心修炼内功,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狠抓创作,推陈出新,同时,对历年创演的剧目进行分析、总结,充分挖掘其中优秀剧目的成功之处与现实价值,创造条件复排、重排,增加演出、占领市场、扩大影响、提高收入,打牢院团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并藉此寻找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以准确的院团定位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不断推出兼具民族精神与时代特色的精品剧目。
(一)始终服务人民大众,坚定中国歌剧发展的出发点。
一切进步的艺术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人民群众是艺术鉴赏和艺术消费的主体,是艺术作品成功与否的最终评判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艺术发展的不竭源泉,新时期歌剧创作必须坚持和发扬多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家首先应立志成为人民艺术家,甘心为人民歌唱,勇于为人民代言,与人民同歌泣、共悲欢,使歌剧创作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优秀的作品吸引人、教育人、鼓舞人。要继续增加歌剧公益性演出场次,将优秀剧目主动“送下去”演出,坚持以观众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作为最高和最终标准,确保剧目创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要增强营销力量,广泛开拓市场,以精品剧目、经典唱段为核心,逐步将剧场、剧目、演员、乐团、指挥等歌剧艺术诸构成要素,打造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亮点,培养一大批长期稳定的观众群体,并以持续增加的演出场次实现剧目生产的良性循环,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二)坚持弘扬民族特色,选准中国歌剧创作的着力点。
各国艺术发展史已经充分证明: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精品,凝聚着一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可以让观众获得最独特、最直接、最深刻的审美体验。身处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倍加珍惜几代中国歌剧人努力探索而创立的民族歌剧风格,不断深入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汲取养分,解决好继承、融合、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支持多种题材、主题、样式、风格相互竞争、相互促进,促使中国歌剧在新时期焕发青春,绽放新的时代光芒,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立足世界歌剧舞台。
(三)以宽广的国际视野,跻身世界歌剧舞台的制高点。
纵观世界歌剧发展史,歌剧是展示民族文明素质的窗口,被视为一个国家从崛起走向强盛的重大文化标志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铸就的经济基础和人才积累,使我国歌剧创作和表演已经能够参与国际最高水平的竞争。对此,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歌剧艺术。既要有计划地引进世界经典剧目并加以消化、吸收,更要创作具有中国气派和世界水准的艺术精品,不断加大“走出去”力度,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歌剧创作的最新艺术成就,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传播力和竞争力。
(四)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突破歌剧现实题材创作难点。
我们身处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使我们的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生活节奏、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价值取向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一切都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鼓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新时期歌剧创作也要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的辉煌业绩。我们要拥抱伟大时代,投身火热生活,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注意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提倡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增强中国歌剧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五)以剧目质量为核心,狠抓艺术产品的生产重点。
要牢固树立剧目艺术质量在院团长远建设中的战略与核心地位,充分调动艺术生产多种要素,把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评价作品艺术质量的最高标准,不断完善符合歌剧艺术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以院团为主体、观众为中心、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艺术生产机制,科学制定艺术生产规划,将前期论证作为剧目创作生产决策的重要先决条件,构建由院团管理者、一线演职员、专家学者、演出经纪机构、社会媒体、普通观众等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多元化艺术评价体系。采取座谈研讨、问卷调查、网上投票等多种方式,把自我评估与社会评估结合起来,从而真实掌握艺术生产各个环节的实际情况,确保剧目艺术质量得到稳定提高,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六)加大人才建设力度,提升中国歌剧繁荣发展的时代基点。
新时期繁荣发展中国歌剧,体制是条件和保障,人才是基础和关键。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配套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全体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符合歌剧创作与表演规律的考评制度和合理的薪酬标准,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才激励制度及高精尖艺术人才荣誉制度,激励艺术大师发挥带动作用,在普遍提高艺术水准的基础上,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注重培养具有市场运营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更好地与国际演艺市场接轨,形成稳定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