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艺术司
艺术司
戏曲新编的成功范例——从新编传统评剧《赵锦棠》说起
发布时间:2013-11-06 15:05 来源: 编辑:艺术司
信息来源: 2013-11-06

仲呈祥

   

  新编历史剧,贵在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与美学观,善于做加减法  

  作为戏迷,我认为整理、加工、新编仍有生命力的传统剧目,是振兴戏曲的有效途径之一,所谓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是最好的创新。近日又看了一遍天津评剧院演出的由梁波改编、谷奎林导演、曾昭娟领衔主演的新编传统评剧《赵锦棠》,于此感触更深。 

  《赵锦堂》是对传统剧目《朱痕记》的整理、加工、新编。《朱痕记》不独评剧有,京剧和不少剧种都有。梁波是一位经验丰富、成就斐然的戏曲编剧,他深知这出剧目之所以为不少剧种看中,乃是因为大家不约而同地钟情于此剧中蕴含的精神价值和伦理取向。具体说来,就是赵锦棠、朱春登和朱母身上的报国情怀和集中体现在赵锦棠精神世界里的忠、孝、节、义等传统道德伦理。梁波的新编,新在他站在当今时代高度,以文化自觉的眼光强化《朱痕记》的精神价值,使之成为重铸爱国主义精神和现代伦理的思想资源。观《赵锦棠》,伴随着评剧舞台上以唱腔和身段演绎的动人故事,人们不能不为赵锦棠、朱春登的报国情怀和高尚道德所激励,不能不对宋成、宋氏那种卑劣的人格报以强烈的谴责。这再次证明:整理、加工、新编传统剧目,核心是要抓准其有生命力的精神价值取向,顺势加以丰富、深化、发展,着意强化传统剧目所反映的历史与当代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古为今用,寓教于乐;而切不可逆势对这些至今仍有生命力的精神价值加以戏说、解构、颠覆,甚至东施效颦,盲目西化。新编贵在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与美学观,此为《赵锦棠》给我们的首要宝贵启示。 

  启示之二,传统剧目之所以能代代流传,往往是靠名角传承。戏曲是角儿的艺术。名角集中了以戏曲形式审美地把握世界的思维的较高成果,是生活和舞台培育的成果。尊重名角,就是尊重时代和人民戏曲审美思维的较高成果。剧名由《朱痕记》改为《赵锦棠》,本身就体现出重心的转移——“朱痕这一关键情节只不过服务于塑造赵锦棠这一头号人物形象。这一点,与李瑞环同志亲自改编传统梅派京剧《生死恨》并易名为《韩玉娘》颇为相似。剧名的改动,传递出一种为名角量体裁衣进行新编的自觉意识。可以说,《赵锦棠》是为当今中国评剧的领军人物之一的曾昭娟量身定做的。此前,曾昭娟曾以《凤阳情》和《寄印传奇》饮誉剧坛,名冠南北,显示出超群的评剧艺术才华和卓越的名角魅力。她天赋靓嗓,刚柔相济,运用自如,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她扮相俏丽,身段优美,戏路宽广,悟性极高,正处艺术的黄金时期。《赵锦棠》的执子之手磨房智斗深山牧羊朱痕相认等重点场次,都为曾昭娟这位名角饰演的赵锦棠的唱念做舞提供了空间。正如曾昭娟自己所言:《赵锦棠》不是要我演,而是我要演。于是,曾昭娟演活了赵锦棠,唱活了赵锦棠。在舞台上,她就是赵锦棠,赵锦棠就是她!如同京剧名家尚长荣以《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世》、《廉吏于成龙》三出代表作奠定了他在当今中国京剧界的地位一样,曾昭娟也以《凤阳情》、《寄印传奇》、《赵锦棠》三出代表作夯实了她在当今评剧界的地位和独特价值。须知,好剧目是造就大师和流派的必经之途。

  启示之三,整理、加工、新编传统剧目,要像《赵锦棠》这样,善于做加法,尽可能保留原作中的经典性的唱段、情节和场次,不要猴子收苞谷,收一个扔一个,舍弃经受住历史和代代观众检验的好东西;也要善于做减法,果断删减那些过于冗繁重复、不为当代观众接受的情节、唱段,以及那些有悖人物的性格逻辑、情感逻辑和行为逻辑的东西,至于封建糟粕更不用说了。《赵锦棠》对《朱痕记》所做的加法得当,《朱痕记》中的经典唱段和精彩情节悉数加工保留;所做的减法高明,《朱痕记》中的冗繁之处和有悖人物塑造之处认真加以删除。这很值得称道,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本文刊于《人民日报》2013年8月30日,2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