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艺术司
艺术司
直面现实的勇气——评话剧新作《活在阳光下》
发布时间:2014-02-21 16:11 来源: 编辑:艺术司
信息来源: 2014-02-21

仲呈祥

    孟冰深入成都6个城乡结合部区县的新型农村社区和4个城区的进城务工农民集中安置点实地考察、集体座谈、个别采访、深度接触,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的心灵历程活在了他的脑际中,几易其稿,孕育出《活在阳光下》,该剧春节期间在成都上演,反响强烈。 

  众所周知,成都的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对于有思想、有社会担当、有锐敏艺术感悟和表现能力的话剧编剧孟冰说来,他看重的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从农村进城务工的各色人等的心灵变迁史。他说,这当中有积极的、要求改变命运的人生主题,更多的是在新生活、新观念、新环境、新的身份认同、新的人生定位面前缺乏准备乃至茫然无措的状态。这个巨大变革的时代,提供给我们一个对人性的深层开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对中国人日益觉醒的生命意识、个体意识、公民意识及社会道德、公众理念的建立的深入考察的机会。 

  其实,剧作命题《风光市民》,原意仅聚焦于一位获得风光市民荣誉称号的典型人物;但孟冰在深入生活中被感动得不写不快的人物却是一群。如果想反映出时代的大背景,一个人的故事会显得单薄和偏执。如果写活了一群人的心灵轨迹,让当今不同人生经历的观众都能从中照见自己的心影,从中得到感悟与激励,共同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添砖加瓦,那岂不别有洞天!人们的寻过程,起点不一,行业不一,境界不一,但都必须在正确的价值观、伦理观的阳光的哺育下,驱散各自心灵中或强或弱、或多或少的精神雾霾,才能把个人的汇入中国梦。这无疑是读解这部话剧的钥匙。 

  内容决定形式,孟冰将布莱希特的叙事体戏剧理论与实践拿来化入自己的创作中,并与导演胡宗琪、舞美设计黄海威通力合作,精心排练出这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叙事体戏剧。要在两小时的话剧里讲清一群人的心灵演进故事。孟冰的要诀是让人物在碰撞中以最简捷的方式立即产生冲突,犹如平地起高楼,旱地拔葱。在看似一个个不相干的事件中,渐渐看到一个局部的全貌。舞台上,一群人的心灵故事都在一座有着浓郁意象意味的城镇小院里向观众纵横交错地娓娓道来。小院被居委会借用辟为娱乐活动站,这里的常客是麻将四仙,他们既打麻将,也说东道西,言传别人的心灵故事,披露自己的心灵秘密;一对进城打工的夫妻在这里开起了小茶馆,寻觅着十年前被人拐骗的独子,谁曾料想,这行骗者的妻子竟是不断慷慨解囊支助自己远处寻子的麻将四仙中之夏姐;一个怀孕的进城姑娘天天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地编织着毛衣,当婴儿问世后她却哭得撕心裂肺,因为原来她是为了生存当了代孕妈妈,婴儿被抱走深深刺痛了她的母性;一位当年进城的打工妹,今天把家政公司办得有声有色,被评上风光市民,连她前夫的儿子刑满释放归来,都弃其亲父而投靠她这位虽无血缘但给他真挚母爱的妈妈;至于那位在麻将桌上经常炫耀自己经常出国一仙,终于也亮出了自己的真实人生是划着小船在公园里打捞水面落叶的清洁工”……所有这些,堪称一幅城镇化建设的众生相,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当代时尚流行文化的碰撞、交融、整合的时代大背景下,进城务工者群体逐步驱散形形色色精神雾霾活在阳光下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的心灵历程。 

  毋庸置疑,该剧直面现实的勇气是可嘉的。其揭示社会矛盾和人物心理的复杂性、尖锐性、深刻性都保持了孟冰作品惯有的现实主义品格,传达出一种促人向上、开拓未来的正能量,做到了既反映人民精神生活,又引领人民精神世界。而其间的精神能源,正来于那清心阁里由志士仁人和革命先烈传扬出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这,正是《活在阳光下》宝贵的创作经验。

     (本文刊于《人民日报》201402212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