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策法规司
政策法规司
改革发展动态第341期
发布时间:2015-03-04 09:34 来源: 编辑:政策法规司
信息来源: 2015-03-04

  

  改革发展动态

  341

  文化部政策法规司改革指导处

  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资讯部                           2015年3月3

  

  

  部分省份2015政府工作报告文化相关内容盘点(下)

  

  

  上接339期。本期为豫、湘、渝、陕、甘5省(市)相关内容。

  

※河南※

  2014年,河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等数字文化工程顺利推进。《永远的焦裕禄》《红旗渠》等8部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丝绸之路河南段、大运河河南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15年,河南将出台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服务外包等政策,实施养老健康家政、信息、节能环保、旅游休闲、住房、文化教育体育消费工程,推动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高成长性服务业提速度。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扩大信息技术在服务业的应用,推动文化创意、互联网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

  拓展开放空间。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谋划建设亚欧大宗商品商贸物流中心、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能源储运交易中心,积极开展产业对接,深化农业合作和文化旅游交流,努力形成与亚欧全面合作新格局。

  选拔、评价使用、流动配置、创新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优化创新生态,厚植创新文化,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让中原文化更具影响力吸引力。

  繁荣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批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快省直文艺院团新建剧场等项目建设和二里头夏都文化遗址博物馆、中原考古博物院、省书画院新址等项目前期工作。大力发展档案、史志、文史事业。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等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打造一批优秀文化产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壮大文化产业。改造提升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培育壮大动漫游戏、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双十”工程,建设一批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特色文化城镇和乡村。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建设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业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培育一批知名旅游线路、景区、产品,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旅游集散地,推动更多优秀中原文化品牌走向世界。

  完善文化体制。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支持文化企业上市。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壮大大河网络传媒集团、大象融媒体集团。组建新闻出版广电控股集团,完成县级有线电视网络整合任务。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和文艺院团内部机制创新。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

  

※湖南※

  2014年,湖南省27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完成剥离转企改制,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超过1500亿元。

  2015年,湖南将培育移动互联网、文化旅游、数字家庭、节能环保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新兴业态,推动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互联网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技术、文化艺术、中医药等领域的服务出口和国际合作,积极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促进旅游产业升级发展,加强以旅游交通、智慧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品牌鲜明的旅游体系。

  统筹推进社会事业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全面启动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在科研院所转制、科技成果转化、军民融合发展、科技金融、文化科技融合、人才引进、绿色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

  加快扶贫攻坚步伐。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突出发展特色种养、特色加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建设一批省际边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促进城区功能提升与山水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相结合。保护特色古村落,整治村容村貌和乡镇集市,建设一批美丽乡村。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出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启动省级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加快省博物馆改扩建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出版事业,建设中部地区工业创意中心和全国性互联网文化产业基地。推进老司城申遗。加快华声在线和体坛传媒上市。

  

※重庆※

  2014年,重庆市稳步推进社保、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民生领域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升。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大文化”管理格局基本形成。新增文化企业近1万户。一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成投用。推出一批文艺精品,8部作品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2015年,重庆将进一步落实各区域发展导向。引导都市功能核心区聚焦金融服务、国际商务、高端商贸、文化创意、都市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深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加快发展商贸、物流、旅游等服务业。稳定住房消费,提升教育文体消费,鼓励养老健康家政消费,促进绿色消费。加强旅游整体规划和布局,深化“一心三带”及周边区域旅游协作,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精品线路和景区。促进旅游休闲房地产发展。建设智慧旅游体系,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创新宣传营销方式,扩大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活国有文化资源,壮大各类文化市场主体,推进万达文旅城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增强重庆文化整体实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优秀文艺作品,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艺精品。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城乡均衡配置,逐步形成保基本、促公平、达标准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惠民票价工程。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工作。加强文化遗产、民族文化保护和利用,传承历史文脉。

  

※陕西※

  2014年,陕西以汉唐帝陵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等30个重点文化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促进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旅游总收入增长18.1%,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

  投资139.3亿元建设重点示范镇和文化旅游名镇。西咸新区建设进入新阶段,西安南门历史文化街区正式开放,延安新区建设加快推进,31个文化旅游名镇旅游收入达33.2亿元。

  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延安大剧院、省图书新馆等省级重点项目陆续开工,一批市县文化体育场馆建成投用,电视剧《聂荣臻》等精品力作获得好评,群众文化和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购买公共演出服务2100余场,新增广播电视户户通51万户。首次在省会之外举办省艺术节和省运会,7处遗迹和12个项目分别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系初步建立。改革的不断深化激发了市场活力,组建了新华出版、航空产业等企业集团。

  2015年,陕西将以尽快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新支柱为目标,继续抓好30个重大文化项目,促进文化、物流、会展、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现代服务业增长9%左右,其中文化产业增长25%以上。

  以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重点,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进一步健全各种合作沟通机制,大力开展全方位的国际交流往来。依托欧亚经济论坛举办首届上合组织成员国商品交易会,办好西洽会暨丝博会、农高会、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孙思邈医药文化节等活动。深化国际文化旅游合作,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同开展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进一步提升陕西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坚决落实全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全面提升城镇发展质量。继续抓好43个重点县城、35个重点示范镇和31个文化旅游名镇建设。

  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力度,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全面加强第11届中国文化艺术节筹备工作,抓紧演出场馆建设,尽快落实一市一精品创作计划和演出单位任务,推动省图书新馆、省群众文化艺术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加快建设市县文化体育场馆,全面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制定实施全省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广泛开展全民阅读和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甘肃※

  2014年,甘肃出台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列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规划,成功举办第四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第三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国际文化博览会等节会

  充分挖掘第三产业增长潜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5%,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2.2个百分点。

  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5.65%,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6%

  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成功,麦积山石窟等5处遗产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金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通过国家验收。有69个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项目列入国家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2015年,甘肃将深化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国有文化企业监管体制机制。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扩大需求,大力实施养老健康家政、信息、旅游、住房、绿色、教育文化体育六大领域消费工程,打造陇东南养生保健旅游基地,助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落实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现代畜牧产业、商贸流通等特色产业发展。

  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坚持公共文化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通过财政支持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完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商贸、旅游、就业服务、生态环保等公共服务设施。

  加快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举,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编制完成兰州都市文化产业区发展规划,重点发展设计与文化创意、软件外包服务、文化科技、人才培训等文化业态,提升省会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实施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重大项目,加快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加快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建设。

  大力加强文化事业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推进省图书馆和市州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青少年文化宫等项目建设,继续建设“乡村舞台”和农家书屋,实现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和中央、省市县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全覆盖,加快企事业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整合。继续打造“十个一”文化品牌工程。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运营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分级负责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引导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和服务。指导张掖市建成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并通过国家验收。

  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加快20个旅游大景区建设,促进文化与旅游、体育、科技等深度融合,加大文化产业聚集区扶持力度,培育数字内容、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文化集市,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敦煌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兰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读者股份公司上市和媒体融合发展。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5%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文化发展动态和简报”。

  欢迎将相关素材和意见建议发送至邮箱:wenhua@ ce.cn

  赠有关领导同志参阅

  

  主编:邹一鸣 成琪 责任编辑:邵希炜 高翔宇 联系电话:010-8102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