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适值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党支部组织了主题为“追忆峥嵘岁月,弘扬爱国情怀”的党日活动,全体党员和群众观看了央视推出的“重读抗战家书”系列报道,重读了吉鸿昌和张自忠两位将军的抗战家书,深切缅怀在70多年前的抗日战场上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的先烈们。
张自忠是抗战阵亡将士当中,军衔最高的将领,被周恩来总理称赞为“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在1938年的“临沂战役”中,张自忠率领五十九军与敌鏖战七昼夜,粉碎了日军向台儿庄前线增援的战略企图。在牺牲前的最后日子里,张自忠给将士们写下了鼓舞士气的抗战家书,“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
吉鸿昌在给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冯玉祥的抗战家书中写道“昌窃以为过去之失败,乃为吾人此后所用借镜;而未来之奋斗,实为吾人夙夜所应筹划者也”,立下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锋镝余生,尚何所惧也!”誓死抗日诺言,字字千钧、感人肺腑。“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是吉鸿昌在牺牲前写下的慨然诗句。而在留给妻子的家书中,“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我死您也不必过于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家中余产不可分给别人,留作教养子女等用。我笔嘱矣,小儿还是在天津托俞先生照料上学,以成有用之才也。家中继母已托二、三、四弟照顾、孝敬,你不必回家可也”,从寥寥数语中亦可窥他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子的一番柔情。
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它留下的伤痛会让我们永远铭刻在心,彪炳千古的抗战先烈们留下了珍贵 的抗战家书,其拳拳赤子之心和深深报国之情令人动容,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能从中深切感受到他们以身殉国的英雄气概以及对家人的爱恋不舍,对今日之幸福安宁生活倍感珍惜。(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
上一篇: 永不忘却的纪念 |
下一篇: 忆峥嵘往昔,展外采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