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团委开展“博物馆和共同的遗产”的讨论
发布时间:2007-05-24 13:50
来源:
编辑:张林林
信息来源: 2007-05-24
今年的5月18日是第30个国际博物馆日。在这一天的下午,院团委延续引导年轻人积极思考、深入讨论的工作思路,组织部分团员青年在了院第二会议室召开围绕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和共同的遗产”(Museum and Universal Heritage)展开的座谈会。会议由团委书记汪亓主持。房小妹(团委)、赵鹏、张杰、杨新成(古建部)、蒋英林、杨勍(院办公室)、果美侠(宣教部)、孙淼(展览部)、王戈(紫禁城出版社)、郝炎峰(文物管理处)、周耀卿、章新、于壮、张早、金路(资料信息中心)、孔艳菊(文保科技部)参加了此次座谈会。这次会议为团员们建立全面沟通交流的机会和桥梁,供大家阐述观点和提出解决方案、工作构想,旨在促进年轻人主动、积极地对博物馆发展的进行思考,以此推进本职工作的前进。 通过对有关国际博物馆协会代表大会网站主体文章《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和共同的遗产》的阅读,在场的各位“博物馆和共同的遗产”的真正含义以及节选文章的相关内容为开端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当今社会,对文化遗产的定义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有形遗产上,它也包括了无形遗产以及人类人文历史发展体系。文化遗产不但有其普遍性还有其共同性。两者的体现需要标准的建立和信息的共享来完成,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相关工作中不断沟通和协作。不难发现,博物馆工作的各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的。横向来看,文化遗产是从博物馆到社会,从研究人员到普通观众普遍而共同拥有的。纵向看来,博物馆的内部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宣传教育、展出等各个工作部门,都要通过交流沟通,本着共同协作的精神完成文化遗产的传承。随着探讨的深入,大家进一步理解这一主题的深层含义,达成共识:博物馆与社会大众的沟通是是全球化的问题,博物馆要不断更新思维、采取更多合适的方式将文化遗产广泛地宣传,使游客在观看之后能获取其蕴含的历史、文化、政治等多方面信息,在有所收益的同时完成一次印象深刻的博物馆之旅,才能切实令存在于文化遗产之内的共同性得到展现。 从自身角度出发,大家对本院的工作提出了一些想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点。首先,做好博物馆藏品的整理工作有助于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宣传教育功能。对于各种物质及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本院清点及保护工作日趋完善,很多富含科技、信息等方面高科技含量的新手段不断应用其中,使得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正在不断解决。令人欣慰。其次,院内部门之间应该以开放宽容的姿态面对工作信息共享,从而避免沟通不畅、工作效率降低的现象。目前本院部门间信息沟通的不及时,对内造成了工作效率的降低,对外有时还影响故宫在广大游客心目中的形象。大家不约而同地认为,如果能够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及时地将工作信息共享,必会节省人力物力,避免信息孤岛,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进入更为良性的工作状态。其三,日常工作中应以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的态度面对观众。本着故宫人肩负传承文化角色的精神,每一位员工都应当提高自身的文化历史素养和知识层次,重视道德修养,无论是观众还是同事,都要平等相待,以周到热情的服务水平,使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故宫博物院发挥更大的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