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党建工作 > 统战群工
统战群工
中国歌剧舞剧院“五四青年节”参观学习中国地震救援基地
发布时间:2011-05-13 00:31 来源: 编辑:张林林
信息来源: 2011-05-13

    简 报 2011年5月4日,时值五四青年节之际,院党委、团委组织党员和共青团员及部分入党积极分子赴北京西郊“中国地震救援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中央国家机关党建研究会会长张德成同志、剧院党委书记董天恒同志亲自带队参加本次活动。国家地震局机关党委书记刘连柱同志致欢迎辞。国家地震局应急救援司副司长、中国国际救援队领队尹光辉等几位同志热情地接待大家,还为大家详细了解了地震的地理原理与地震救援中的技术知识,还一起学习了中国国际救援队在上月赴日本参加国际救援的报告。在“五?四”运动九十二年之际,为大家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也以这次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推进。我们先通过短片学习了地震——这一自然现象的地理成因、地震波的传播以及地震破坏力等等一系列基本知识。接下来,我们认真学习了尹光辉同志赴日本参加3·11东日本大地震救援的报告。在日本大地震发生之后,我们中国国际救援队立即行动起来,准备参与这次救援行动,然而由于种种外交原因不能及时获得答复。救援队的领导和同志们没有就此懈怠下来,而是更加积极的联系日本方面,最终以最短的时间促成了这次行动。尹司长说到:这样的行动不仅体现我们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态度,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中国这一国际大国的风貌,在几个国家的救援队都顺利入境日本后,如果我们不尽快进入灾区,在国际社会上又将引起种种言辞,于国家不利,所以我们时刻以国家和民族为重,遇到困难绝不退缩!尹队长铿锵有力的话语激起大家热烈的掌声。 尹司长继续讲到,3月14日,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在日本岩手县大船渡市准备展开救援工作。中国救援队当地时间13日抵达日本受灾严重的岩手县大船渡市,于14日清晨7点从集合营地出发,与日本当地救援队一起展开搜救工作。这是地震发生后来到当地参与救援活动的第一支国际救援队。

    大船渡市靠近海滨,遭受地震和海啸双重袭击,是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数百上千的废墟体积极其庞大又非常复杂,很多汽车轮船被海水冲到房顶,十分危险。救援队的同志们以极高的职业素养完成了一个个搜救任务,并成功找到一名遇难者遗体。 然而整个行动最困难的是宿营,尹司长介绍说。救援队的队员们在当地一所小学的操场上搭起帐篷,白天工作,晚上就睡在冰冷的帐篷里。当时天气还很冷,时不时下起冰雨,队员们在整个7天的搜救工作中没有洗漱,甚至一直都没脱下过那一身橘红的救援服。虽然面对着巨大的困难,但是队员们以极高的敬业精神和过硬的专业素质完成了搜救任务,并且是最后一个从灾区撤下来的救援队伍。中国救援队的精神、能力获得了当地的政府,同行,以及广大受灾群众一致的高度评价。报告的最后,从国家地震局刘连柱书记补充发言中我们才了解到,当时救援队是冒着巨大的核辐射危险在第一线工作的。在遇到核泄漏危机后,很多其他国家救援队撤离了,同志们又和当地同行完成了最后的工作才离开灾区,这样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当地救援队和群众的高度赞许,他们集体鞠躬表示感谢来自中国的友人。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此次行动,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并且为祖国争光!! 随后全体人员参观了近几年来救援队的图片展,图片翔实记录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中与救援队一起工作的过程,以及在地震救援中的点点滴滴。看过一张张照片后,我们不禁再一次对救援队的同志们肃然起敬。

     接下来大家来到了模拟地震救援广场,刚一出门,大家就被现场模拟地震废墟所震撼了:倾斜的楼房、遍地瓦砾、折断的水泥预制板、裸露的钢筋……占地194亩的训练基地中,6700平方米的废墟训练场最具特色,根据训练需要,这里的废墟有建好后爆破的建筑,也有建筑专家专门设计建造的歪斜楼房,远远看去,令人不禁感叹大地震的无情。 在工具间里,救援队的队员为我们介绍了地震救援中专用的种种器械,每一个小物件都有独特的妙用,令我们赞叹不已。而救援队员们要在狭小的废墟之中举起近百斤重的器械破壁救人,也令我们深深的感到队员们高超的技术和过人的胆识。 院党委、团委在五四青年节组织这次活动,有着深远的意义:为我们共青团员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远大理想,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契合了在党中央以及文化部号召广大职工认真学习,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活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我院共青团委将在党委带领下不断深入学习,在学习、发展的大环境下,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此次参观中国地震救援基地,也正值“5.12汶川大地震”三周年之际,院党委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向中国地震救援队学习,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恶劣的环境下团结力量、众志成城挽救每一个幸存者这种精神感动了我们每一个前去参观的党员、团员,他们过硬的业务素质和优良的工作作风,不畏艰险困苦,始终冲锋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精神品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非常值得我们赞扬的。 (刘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