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新华网:25日在福州召开的海峡西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新世纪之初,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经历了从“文物”到“文化遗产”的历史性转型,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中国文化遗产的内涵逐渐深化,注重其历史传承性和公众参与性。”单霁翔说,文化遗产保护并不仅仅是各级政府和保护工作者的专利,更是广大民众的共同事业,每个人都有保护文化遗产的权利和义务。
单霁翔说,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领域不断扩大,并由此引发了其要素、类型、空间、时间、性质、形态等各方面的深刻变革。
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素方面,从重视单一要素的遗产保护,向同时重视由文化要素与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混合遗产”“文化景观”保护的方向发展;在文化遗产的保护类型方面,从重视“静态遗产”的保护,向同时重视“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在文化遗产的保护空间尺度方面,从重视文化遗产“点”“面”的保护,向同时重视“大型文化遗产”和“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
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间尺度方面,从重视“古代文物”“近代史迹”的保护,向同时重视“20世纪遗产”“当代遗产”的保护方向发展;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质方面,从重视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保护,向同时重视反映普通民众生活方式的“民间文化遗产”“世间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态方面,从重视“物质要素”的文化遗产保护,向同时重视由“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结合而形成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