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领导活动
领导活动
蔡武同志强调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文化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简报第7期)
发布时间:2008-10-27 20:57 来源: 编辑:机关党委
信息来源: 2008-10-27
  编者按:按照文化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安排,10月7日,文化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进行集体学习,交流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现将部长、党组书记蔡武同志的讲话摘编,供各司局、各单位学习参考。

  我们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要反映人民群众对丰富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目标,就要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在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切实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文化建设,指导文化工作。做文化工作,思想必须先跟上时代的要求,必须跟上形势的要求,必须跟上人民群众期待的要求,必须跟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首先要从思想上从观念上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传统上我们历来特别强调,文化和意识形态是工具,是宣传手段和教育人民的工具,这是对的,是基本功能,但是不全面的。十七大提出,我们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文化不仅仅是执政党的教育宣传工具,而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十七大还提出,发展文化事业,是要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讲以人为本,从文化建设角度讲,这就是最大的以人为本。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转变,把文化建设不仅仅看作是教育宣传的工具,而是看作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这是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必须树立这个观念,这就要带来一系列创新变化。过去只看作宣传工具,我需要什么就创作什么,现在先要了解人民群众需要什么,需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而不是艺术家关在殿堂里面,政治家关在密室里头,去研究去设计,这是不灵的,必须去了解人民群众真正需要什么。“三贴近”原则不仅仅是方式方法,而是从根本上讲,文学艺术的创造,人民群众是主体,创作源泉是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实践,所以树立新的文化理念,可以加深我们对新的文化形势文化政策的理解。这是一个关键。

  现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以世界的视野眼光来看。要参加文化的国际竞争,如果仅仅用国内教育宣传的东西参与国际竞争,不能打胜仗,必须了解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必须找到和世界其他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汇合点,必须找到我们民族文化能够发挥影响力的地方。结合世界形势,创造出我们能够参与世界文化竞争的东西,不能拿长矛和枪炮对仗。过去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传统上是作为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文化大革命前,是输出革命文化,为我们的意识形态辩护的,而忽视文化产品本身能够产生的亲和力、影响力。文化产品要发挥作用,要能够真正打动人,引起共鸣,拨动心弦,让人敬仰、喜爱、认同。越鼓动宣传越被人当成异类,起不到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我们对外文化交流,目的是在国际上树立中国民主、文明、改革、开放的新形象,树立我们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样的历史性选择。所以输出的文化产品必须为这个目标服务,如果把历史上丑陋文化现象和宫廷的血腥斗争拿出去展示,使得人家对我们中国造成什么样的印象?我们过去重视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输出,忽视文化产品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文化产品必须反映我们“和”的理念,协和万邦、天人合一、亲邻睦友的观念,为树立新的国家形象服务。

  传统上特别强调防止和平演变,防止西方渗透,这是对的,西方敌对势力不希望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希望用在前苏联和东欧剧变所发挥的作用,在中国搞颜色革命。更进一步讲,不管中国是不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西方都不希望我们强大,以免增加一个竞争对手,对他们独霸地位提出挑战。所以西方敌对势力不仅仅是整中国,也整其他不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如伊朗。但是由于我们特别关注特别强调这一方面,决定了我们在多样性的世界格局形势下不够开放。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不够,借鉴吸取世界先进文化的因素不够。这些年来我们特别注意吸取教训,强调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大力鼓励多样性文化走出去引进来,促进世界各种文化的繁荣,这本身有助于我们打破西方文化在国际文化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这要求我们以更加开放的胸怀,以更加长远的战略眼光,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来看待文化交流问题。我们需要向世界学习,一定不能回到闭关自守孤芳自赏的老路上。

  传统上我们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忽视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本身是产业,文化产品也是商品。文化体制改革滞后,在思想观念上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忽视文化的商品属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体制不适应的情况突出,这是文化不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体制上的原因。所以我们必须培育文化市场,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的作用,通过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发展文化产业,来激发文化创造的活力,繁荣文化市场,来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多样性的文化需求。这是文化体制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这方面我们有了非常成功的地方,就在于我们把文化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事业,不走市场,政府主导,政府投入,市场机制可以起到补充因素,用市场机制调节文化事业的发展。比如中直院团,不能都推向市场,京剧、交响乐、芭蕾舞等等,如果完全推向市场,就没有发展的余地,这些单位保留事业性质,但在机制上可以灵活,拨款要与创作的产品和演出场次等挂钩,通过机制来调节,激发院团的创造活力,演出越多,创造精品越多,收入越高,市场效益越好。同时在完成党和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任务外,可以走市场,增加收入,增加活力。另一部分是文化产业,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合理配置资源,尤其是在网络文化等新兴业态中,市场机制和社会资本投入对文化建设的影响非常大。必须通过市场配置来激发活力,优胜劣汰,不要把所有的包袱都背到政府身上,压得政府不堪重负,产业本身的发展也受影响,政府的责任是提供好的政策环境,提供导向和管理,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们过去在文艺创作上强调主旋律的主导地位,对不对?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一定要坚守这个原则。但是我们面对的对象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一道禁令下去,不许什么东西出来,就封死了,现在做不到。社会生活多样化、多元化,十六大报告做出的结论,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等四个方面的深刻变革,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只能顺应,不能改变潮流。所以我们要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社会生活是多样化的,人们的观念和选择也是多样化甚至是多元的,这是客观存在,不可能改变。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怎么样来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确立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这就是需要研究的课题,需要转变的观念。有很多办法和方式,体制、机制和观念上的创新,甚至要增加一点我们的承受力。文化上要学会多包容,在尊重多样、尊重差异中间确立主导,我们要学会在这种多样的环境下确立主导地位,传统的笨办法效果有限,还要想到新的办法。尤其是在网络时代,要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高地,要有新办法。

  过去在文化产品的供给上,我们是整齐划一的标准,生产单一标准产品,不适应社会的多层次需求。今天社会发生变化,不同的利益集团和不同的人群,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层次不同了,怎么样适应这种情况,运用不同策略和政策安排来解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人们的正常、健康的文化需求?我们强调革命文化、主流文化,这毫无疑问是对的,但是对那些时尚文化,流行文化,人们有需求,不能都斥责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一概拒之门外,这是不行的。现在我们有多少时尚杂志,室内装修、表、酒、化妆品,都有专门的杂志,发行量很大,社会上卖得很快,需求量很大。追求美是人的本性,所以一定要提倡主流文化,提倡高雅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引导低俗文化向高雅方向发展,对反动文化当然要禁止,不符合宪法的要坚决依法处理,但是年轻人喜爱的时尚文化,要给予发展和生存空间。要适应这种情况,采取不同政策和措施来解决,这也是我们为人民服务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传统上文化事业形成的部门格局,缺乏统筹协调,这个状态真的不能适应文化发展的需要。文化事业真正要发展,就要加强统筹协调,这是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一个思想方法,统筹协调才能真正形成合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各自为政的部门格局,造成一个什么后果?没事的时候,有利益的时候,大家都说是自己管的,真正出事的时候,都说不是自己管的。所以统筹兼顾,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是今后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长远问题。

  传统上文化部抓文化建设,特别注重办具体事情,这对不对?是对的,文化建设要变成具体项目。重要的是最后能够留下来的是什么,要注意积累,留下精品,留下基础设施。一定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真正发挥文化部在宏观管理上、在政策环境上,为文化发展“两大一新”创造好的环境,也就是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由管几个院团向管全社会文化转变,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主要依靠法律来管理文化转变。

  从以上角度来讲,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是我们文化战线全面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文化“两大一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如果能够在这些问题上,通过学习,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达成高度的共识,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文化部和我们文化战线高高举起改革创新的旗帜,我们的文化事业发展就有希望。

来源:文化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