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全国联播
各地龙年新春乐 文化氛围浓
发布时间:2012-02-02 08:53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全悦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2-02-02

包头高金柱文化大院上演精彩节目

许巧兰 供图

外国人眼中的仙桃皮影戏

杨 兵 摄

    龙年春节期间,各地文艺演出好戏连台,特色文化活动引人入胜,老百姓度过了一个快乐、充实的春节。 
    辽宁沈阳: 55项文化活动扮靓春节 
    辽宁省沈阳市各相关部门精心组织了55项适合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让市民过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春节。 
    春节期间,喜欢京剧的市民在沈阳梨园剧场欣赏到了京剧《三堂会审》、《野猪林》、《铡美案》,喜欢评剧的观众看到了《半把剪刀》、迎春戏曲晚会等;对歌舞、曲艺感兴趣的市民则在市文化宫剧场饱览了一台新颖别致的歌舞曲艺专场。 
    各郊区县广泛开展了“你是大明星”——迎新春农民才艺大赛、“欢乐进农家”系列文化活动以及《春之声》2012年沈阳市群众合唱音乐会等,丰富多彩的演出让市民大饱眼福。 
    和平区的《龙腾蓝海,春暖和平》迎春晚会,沈河区的“龙飞凤舞”迎新春千人秧歌大赛、“万盏红灯送万家”活动,铁西区的第三届“盛世龙腾”农村秧歌大赛,皇姑区各街道组织的艺术惠民迎新春演出,大东区的《龙腾大东》新春慰问晚会,浑南新区的“浓墨重彩大浑南”活动,以及新民市的送文化下乡惠民演出、辽中县的“新春精品秧歌大汇扭”等活动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继连续5年举办春节公益电影专场后,龙年春节期间,沈阳市新东北影城百联店、光陆影城共举办了7场公益电影专场放映活动,供农民工子女、残疾人、下岗职工、老年人、特困家庭、消防官兵等各行各业代表观看。其中,电影《少林寺》和励志动画片《自古英雄出少年之岳飞》等深受观众喜爱。其间,这两家影城还举行了“新中国电影选萃”展映活动,放映了《云水谣》、《建国大业》、《唐山大地震》等影片。 
    湖北武汉: 千件非遗作品贺新春 
    湖北的“武汉天地”被认为是武汉的时尚地标之一。今年春节期间,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组织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到这里,为江城市民展现了天门糖塑、孝感剪纸、红安绣花鞋垫、汉绣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魅力,近千件巧夺天工的非遗作品让市民大饱眼福。 
    正月初三,记者到“武汉天地”采访,随着人流刚进庙会,就见一群人围着一位老艺人,不时地发出啧啧的称奇声:“真像,真像!”记者挤上前去一看,原来是老艺人正在制作天门糖塑。天门糖塑制作工艺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其他地区的糖人制作工艺多以“吹”为主,而天门糖塑则增加了“塑造”的成分。 
    记者眼前的这位老艺人名叫杨志甫,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天门糖塑的代表性传承人。只见他将一团毫无生气的糖在手里搓、捏、团、挑、揉、按、压之后,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人见人爱的艺术品。他说,这几天他捏得最多的就是龙了。说话间,他已把一只栩栩如生的五彩龙交到游客手上。“以前过年,这种传统的东西还能见到,近些年被慢慢淡忘了,今天能在庙会上看到,感觉特别有年味儿,心里特别高兴。”一位游客接过糖塑五彩龙开心地说。 
    记者来到手工微型风筝的展台前,展台内一位传承人向记者介绍:“别看我制作的风筝只有巴掌大,但可以放飞到几十米高呢!”一旁的红安绣活展台内,一位年轻的女艺术家正在飞针走线,在她的面前展示着手工制作的五彩缤纷的鞋垫。 
    入夜,华灯初上,不远处的露天舞台上传来热闹的锣鼓声。舞台前,人头攒动,观众正在翘首以待。一打听,原来是皮影戏马上就要开场了。18时整,由仙桃皮影艺术家带来的皮影戏《武松打虎》正式开始。台上,灯光戏影,人影舞动,虚实之间,韵味悠长。台下,数百市民看得津津有味,精彩之处掌声不断。 
    据悉,为了把此次庙会办得既热闹又富有年味儿,湖北省群众艺术馆下了不少工夫。从年前,他们就开始联系这些传承人,其中,很多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年事已高,为了展现他们的绝技、绝活和绝品,湖北省群艺馆的工作人员做了很多后勤保障工作,使艺术家们的作品得以更好地呈现。 
    内蒙古包头: 文化大院飞笑声 
    春节期间,如果乘飞机在内蒙古包头市上空盘旋,你就会惊喜地发现,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市里和郊区的几十个文化大院几乎都是锣鼓喧天、笙箫齐鸣,吹拉弹唱此起彼伏,人们在以不同的文艺表演形式张扬着文化大院的活力、个性和生命。 
    正月初五,记者来到包头市九原区哈业胡同镇柴脑包村高金柱文化大院,这一天,高金柱文化大院的文艺活动正值高潮。从早晨开始,高金柱就率领50多人的秧歌队走街串巷,为奔波一年、忙碌一年、劳累一年的父老乡亲们拜年,送去欢乐、吉祥和祝福。 
    高金柱的队伍最拿手的节目是地域特色鲜明、时代气息浓郁、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坐腔。草草地吃过午饭,高金柱和他的坐腔班子就来到60多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为早已挤在这里等候的村民们演唱起来。他们演的是村民自己的事儿,当某段唱词调侃到某人、某家、某件事情时,观众中就会爆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这笑声飞出窗外,在小小山村的上空久久回荡。 
    据高金柱介绍,他们演出的曲目既有传统唱腔,也有新编曲目,还有一些即兴创作。正因为演出曲目不拘一格,高金柱文化大院的氛围才如此热烈,《排子曲》、《夸包头》、《拉骆驼》、《挂红灯》、《打金钱》、《计划生育》等曲目,观众百看不厌。演出间隙,记者和一位满头银发、满脸皱纹的老大娘拉起家常,老人家满面春风地告诉记者:“大院里啥时候有活动我啥时候来,看他们比比划划、说说唱唱的,心里头特滋润、特舒坦!” 
    高金柱告诉记者,镇里、区里、市里还将组织秧歌比赛和文化大院文艺汇演,他们虽然多次获奖、队伍功底扎实,但也不敢有丝毫懈怠。他透露,为了参加镇、区、市三级文化大院文艺汇演,他们又创作出一批反映新时代、新风尚、新生活的曲目,但能不能在文艺汇演中拔得头筹,还需拭目以待。 
    高金柱文化大院的活动室创建之初仅有20多平方米,现在是60多平方米,但仍然显得拥挤。高金柱走出活动室,指着院子里堆放着的各种建筑材料说:“今年,我要建一座250平方米的大活动室,让老百姓尽享其乐,开春儿天暖就动工。”
我们期待高金柱文化大院更加红火、更加热闹,文化氛围更浓。 
    (中国文化报驻辽宁记者袁艳、驻湖北记者徐超、驻内蒙古记者阿勒得尔图联合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