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全国联播
第四十届香港艺术节吸引观众十五万人次
发布时间:2012-03-15 09:21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全悦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2012-03-15
  第四十届香港艺术节日前结束了41天的主要展演期,共有54个来自本地及海外的表演团体、超过1500名演艺人员参与,在17个不同场地为观众带来170场演出,吸引观众人次近15万。
  两部莫扎特歌剧、三场马连良纪念系列、汉堡芭蕾舞团演绎约翰·纽迈亚经典、小提琴大师奈吉尔·肯尼迪诠释巴赫……走过近半个世纪的香港艺术节如何老树开新花?本报专访连续6年担任香港艺术节行政总监的何嘉坤女士,勾勒香港的文化地图。
  不为经济做艺术,要引发大众兴趣
  记者:有一种说法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香港举办艺术节的动机是否也是如此?
  何嘉坤:从一开始,香港艺术节就没有这样的考虑。40年前,有几位商人觉得香港要长远发展,还缺少高水平的文化活动,因此创办了香港艺术节。
  当然,我们绝非“为艺术而艺术”,香港艺术节的使命包括引发大众对艺术的兴趣。本届艺术节总入座观众人次超过14.95万。170场售票场次中,123场节目全院满座,说明艺术节并非曲高和寡。
  好节目和好观众相辅相成。艺术节做得好,重要的原因是香港有好观众,他们不但买票踊跃,也很懂音乐、懂戏。办好一个艺术节,观众与演员都很重要,演员的表演能启发观众的幻想,观众的反应则会激发演员的热情。
  记者:香港艺术节如何体现“港味”?
  何嘉坤:艺术节是多元化、国际化的,但也要有很强的香港精神和元素。每年艺术节,我们会尽量与大事配合。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艺术节引入了“星跃马术奇艺坊”,以表达对香港举办奥运会马术比赛的支持;今年引进在国际设计界和服装界有重要地位的“艺裳奇幻世界”,则是配合2012“香港设计年”。
  港府是最大资助人,但组织团队里没有一名“官”
  记者:香港政府去年拨款4100万元(港币,下同),是艺术节最大的资助人。今年艺术节的资金来自哪里?
  何嘉坤:今年政府拨款额与去年相同。筹备艺术节时,我们要告诉政府,今年要做多少场节目、请多少人、卖多少张票,但是,并不需要罗列出所有节目,政府也不会干预。政府关注的,是一个艺术节办下来,能吸引多少观众。每届艺术节结束后,我们都要提交一份年报,详细列出观众人数、节目情况以及财政开支。
  虽然有政府拨款,但艺术节要自负盈亏。如果有亏欠,就要通过募集、捐助等方法保证收支平衡。去年我们的票房收入有3800多万元,还获得了1600多万元的赞助。总收入1.0707亿元,总开支1.0622亿元,有85万元盈余。
  记者:除拨款外,政府是否提供其他帮助,比如免费的演出场地等?
  何嘉坤:每次使用政府场地,我们都要缴租。通过政府网站或政府文化机构卖票,每张票也都要收费。政府支持的唯一方式就是拨款。我大体算了一下,政府拨款的一半,最后都要通过场地租金等形式交回去。不过,这也给了我们选择场地的自由。
  记者:艺术节的组织者“香港艺术节协会”中有政府雇员吗?政府和城市的文化艺术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
  何嘉坤:一个都没有。我们这里工作的,都不是“官”,只是工作人员。操办一场艺术节,需要几百人参与,其中既有长期雇员,也有短期雇员,甚至有的雇员只参与某一场节目。
  文化活动离不开政府支持,但与政府又应保持一定距离。香港的文化活动,大部分是民间主导的,如果想做活动,政府会赞助,也可以向康文署申请资助或者免费使用场地。
  连续6年无主题,推动本地团体发展是重点
  记者:艺术节目的呈现方式有很多种,为何要包装成艺术节这种形式?
  何嘉坤:节目的选择和安排,最紧要的是保证观众觉得每一个节目都有价值,通过艺术节这种形式集中呈现一批节目,能让观众感受到节目间的凝聚力,引发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不是说,把不同类型的节目堆砌在一起,就是一个艺术节。
  记者:艺术节会不会帮助本地文化团体的成长?
  何嘉坤:推动本地和亚太地区的艺术发展也是重点所在,每年我们都会委托香港或与内地艺术团体合作制作全新演出。但并非一定要推出本地制作才算是帮助本地团体。艺术节应该多元化,我们请来的外国高水平演出团体,本地艺术家在欣赏他们的演出时,会受到更多启发和灵感,也培育了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