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全国联播
各地文化遗产日活动丰富多彩
发布时间:2012-06-11 08:50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全悦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2-06-11
    中国文化报记者集体采写:今年6月9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全国各地周密部署、精心安排、多措并举,通过重大保护成果发布、保护传承基地授牌、项目系列展览展演、文化遗产知识普及宣传等一系列丰富多彩、富有实效的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极大地加强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发掘出土: 文化遗产大家庭再添丁 
    6月9日,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在沉寂20多年后,历经3年时间的第三次考古发掘成果正式对外公布,截至今年5月,20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内共出土小件器物包括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类型共计310余件(组);揭露陶马3组12匹,陶俑编号120余件;清理战车2乘、战鼓2处、兵器柲10处、弓弩箭菔12处、漆盾1处,另有建筑材料朽迹如木、席、夯窝等痕迹多处。 
    在陶俑编号120余件中,共清理出土102件陶俑,可进行修复的60余件,其中有8件为军吏俑,内含一件穿着鱼鳞甲的“将军俑”。本次所见陶俑均梳扁髻,均有彩绘,俑面呈粉白、粉红与灰白等色。此外,还发现保存完整的秦朝弓箭弩韬、罕见的漆鼓鼓面,以及2000多年前的“车载整理箱”——箧、“秦朝车兵挡箭牌”——皮质漆盾。 
    同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布最新考古成果,据悉,2011年6月启动的“百戏俑坑”第二次考古发掘中,新发现陶俑30多件,从陶俑的色彩、纹样、姿态和手势看,均超出该坑之前出土的陶俑类型;所发掘出土的陶俑,与宫廷杂耍、表演有关。“百戏俑坑”平面呈“凸”字形,总面积约800平方米。该坑的发掘已基本解决平面形制、土木结构、修建与破坏等问题,为研究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制度、陵墓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6月9日,2012年文化遗产日河北省主场活动暨“相约和谐内丘,品读邢窑文化”活动在河北省内丘县举行。据了解,内丘县发现隋唐时期大规模邢窑遗址群落,已探明有8座相对集中的隋唐时期邢窑窑炉和丰富的瓷片堆积层,并已采集到隋代白瓷碗、带“盈”字款的白瓷玉璧底碗、唐三彩陶片等重要标本。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内丘考古队队长王会民表示,此次发现的8座邢窑窑炉遗迹,打破了两项世界纪录:一是窑炉组合很奇特,遗迹中有4座窑炉紧密相连组合在一起,共用一个工作空间。对于研究当时古人烧窑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意识有重要贡献;二是窑炉结构很完整,遗迹中至少有两三个窑炉整体结构保存完整,包括工作场、窑门、火塘、窑床、烟道、烟囱、窑顶以及窑壁等要件,其完整性世所罕见。 
    授牌颁牌: 非遗传承有保障 
    6月9日,北京市文物局等单位为第八批31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标志安装,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有八批共255项。6月6日,北京市西城区第三批非遗项目授牌仪式暨非遗项目展演活动在西城文化中心举行。北京回族民间故事、北京道教音乐等24个新项目加入西城区级非遗项目“大家庭”;52人进入西城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其中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仅24岁。 
    6月9日,山西省2012年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暨授牌仪式在太原举行。山西省对省内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单位、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授牌。其中,获得首批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称号的有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山西水塔醋业等16个单位;河曲、碛口被命名为山西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6月8日,太原市还举办了以“活态传承,重在落实”为主题的多项活动,其中对第三批太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进行授牌。据了解,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由单个项目性保护逐步走向系统保护、科学保护和生产性保护阶段,有山西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已初步形成。 
    6月9日,由福建省文化厅主办的福建省第七个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在“三坊七巷”启动。启动仪式上,74项福建省级非遗项目获得授牌。同时,由福建省非遗保护中心组织的“非遗进百所社区、进百所学校”共建活动中,对首批设立的200家共建点进行了授牌。当日,由福建省文物局、厦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厦门市翔安区政府主办的厦门“2012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暨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维修启动仪式”举办,为获评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厦门市中山路以及厦门市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授牌,金门县政府旧址维修工程也正式启动。据悉,今年国家和厦门市财政共安排300万元资金,对位于大嶝镇田墘村的金门县政府旧址进行全面维修。 
    展览讲座: 多种形式普及知识 
    6月7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承办,河南省文物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华夏文明的摇篮——中国河南”主题展览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1航站楼T1—T2连廊亮相。持续至7月6日的本次展览,是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为丰富“文化国门”项目作出的重要尝试,今后双方将继续加强合作,依托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推出展陈设计精美、内容形式丰富的展览,更好地向国内外旅客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由黑龙江省文化厅、黑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6月9日在黑龙江黑河市举办,主题活动包括黑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展、黑河市首届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及民族民俗工艺品博览会、新生乡“岭上人”展览馆改陈后重新开馆。黑龙江省博物馆准备了大量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资料向观众免费发放,还邀请了4位鉴定师为观众答疑解惑,开展免费鉴定服务。 
    作为今年福建省文化遗产日活动的重要内容,6月9日在福州市开幕的石狮市“非遗展览周”将持续至6月16日。展览周举办期间,观众可以在“三坊七巷”看到闽台狮文化专题展,石狮灯谜竞猜和石狮传统小吃制作技艺展,南音、什音、高甲小戏等闽台戏曲曲艺专场表演,“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摄影作品展等。 
    6月8日,第七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安徽省主场城市活动在安徽省亳州市举办,主场系列活动包括“古井杯”全省文博知识竞赛,“鉴宝江淮行”走进亳州文物鉴定咨询公益性活动,文物遗产和文博知识、文化和旅游深度结合等专题讲座,亳州剪纸非遗传承人现场向群众展示技艺,上演了极具亳州地方特色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五禽戏广场表演等。 
    6月9日,杭州市余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月启动仪式暨余杭区民间手艺“达人”会在西溪国家湿地(西区)明清古建筑一条街举行,人们徜徉在集展示、展销、体验功能于一体的琳琅满目的街上,观赏着非遗项目现场制作、展示等原汁原味的手工技艺流连忘返。据了解,此次共汇集40个手工艺项目和80余位民间手艺“达人”,设有“百工长廊”“高山流水馆”“活色生香馆”“锦绣春色馆”“巧夺天工馆”“咸豆茶馆”等“一廊五馆”,展示了余杭一大批特色民间工艺和民俗技艺。 
    6月9日,云南省文化厅在云南省博物馆举行2012年云南省文化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云岭遗珍——云南省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展览”同时启动并在云南省博物馆展出,还现场为群众进行相关法律解读;开展民族歌舞、传统地方戏曲表演,邀请相关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演;举办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专题讲座;开展文物鉴定、咨询;出版发行《云岭遗珍——云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卷)》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第二卷)》。 
    6月10日,云南省文化厅在云南省图书馆举办云南文化遗产保护论坛,邀请云南省文化厅副厅长、云南省文物局局长熊正益,云南民族大学教授杨德鋆,分别做了“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做文化遗产的知音”的专题讲座。 
    研讨传授: 保护工作从基础抓起 
    6月4日至7日,中国北方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论坛在山东济南举办,近20位来自全国的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建筑学、艺术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参会,并赴山东章丘、威海实地考察古村落保护情况。 
    古村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会议期间,专家学者围绕现代社会语境下中国北方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就如何保护村落历史性建筑物、如何保护村落文化空间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与精神信仰、如何处理古村落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及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交流与研讨,并介绍了相关研究成果、成功案例等,为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开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近日,海南省三亚市委宣传部、三亚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和海南省纪实摄影协会共同主办了“清凉一夏·三亚度假”系列活动, 其间,在“当代语境下的三亚旅游摄影研讨会”上,三亚市副市长许振凌说,今年3月以来,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成立,作为热带旅游热点城市的三亚提高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补助标准,特别是黎族人民,在黎族过去3000年的发展历史中,以口头传承的形式将黎族文化传承下来,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黎族一员,许振凌坦言,在过去10年,三亚黎族人口数量减少了约8%。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三亚68.5万居民当中,黎族居民只占30.5%左右。对此许振凌表示,本土文化应该成为三亚的文化脊梁,在三亚28.4亿元的经济收入中,有67%来自旅游业,而把旅游和文化结合起来,还要做好文化遗产传承等多项工作,因为大多数游客更看重一个城市的文化吸引力。 
    日前,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组织第四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开展教学汇报活动。活动邀请到传统象脚鼓舞蹈传承人、彝族栽秧鼓舞传承人等到学校进行民间舞传承教学,向学院师生传授了彝族栽秧鼓,傣族象脚鼓、孔雀舞、武术、刀舞等非遗项目技艺。据介绍,“传承人进课堂”活动为该院新开设的“中国民间舞蹈教育与传承”本科专业带来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为“少数民族舞蹈资源数据库”提供了活态资源,对今后实施“走出去、请进来、返回去”的“三步走”传承教学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与采写:刘修兵、李珊珊、任学武、默晔、张建友、王晓风、余自言、郭志清、贺海旗、杨渊、李海涛、黄国勇、乔国良、骆蔓、杨洪文、兰明贤、隗瑞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