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三馆”惠民换新颜
发布时间:2012-01-16 09:32
来源:安徽日报
编辑:全悦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 2012-01-16
2011年以来,安徽省有18家博物馆纳入国家第三批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88个公共图书馆、120个文化馆全面免费开放。传播文化、惠民乐民,公共文化场馆正在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突破瓶颈,提供更多更好的公益性文化产品,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文博地标形象亲民
“馆藏内容丰富,布展有创意,耐看。”在外省读大学的小肖寒假归来,喜爱上了这座巨大的“青铜方鼎”。 2011年9月29日,安徽省博物馆新馆开门纳客。开馆3个多月以来,精湛完备的“安徽文明史”等五大陈列,周到完善的免费讲解服务,让20多万参观者度过了一趟愉快的历史文明之旅。零门槛,每个人都是文化遗产的拥有者;零距离,每个人亦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去年8月,黄山市屯溪老街社区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五个生态(社区)博物馆建设试点,生态(社区)博物馆通过村落、街区建筑格局、整体风貌、生产生活等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综合保护和展示,再现人类文明发展轨迹。社区居民以博物馆“主人”的身份,传承着民间文化遗产。
从2008年省博物馆等进入全国首批免费开放博物馆序列,到2011年市县一级综合博物馆、专题博物馆纷纷开建,提升硬件水平、陈列水平,创新办馆理念、服务方式,成为安徽省博物馆发展的方向。据统计,去年安徽省有18家博物馆纳入国家第三批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范畴,目前安徽省纳入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共计89家。 “以前是将文物收藏在县文管所的库房里,今后要将文物摆在观众常来常往的展厅中,让珍贵的文化遗产惠及全民。”安徽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杨益峰介绍,2011年,县一级公共博物馆同样有“大动作”,太湖、绩溪、来安、灵璧、泗州、凤阳等县分别开始建设自己的公共博物馆,太湖县博物馆有望在今年年内开馆。
高效服务便民利民
“图书馆的自助借还系统方便快捷。”来安徽省图书馆还书的市民张亮才说,自从图书馆实行自助借还机系统之后,自己的借阅量大幅提高。据安徽省图书馆馆长易向军介绍,截至2011年底,安徽省图书馆共接待读者逾116万人次,外借图书150万余册,比上一年同期增加20%,新办读者证近五万个。与此同时,全省图书馆还建立了合肥市南七街道丁香社区等42个流动服务点和白湖监狱分馆等2个分馆。合肥市图书馆则将海量图书植入“电子芯”,读者只需在服务台的电脑上输入书名,很快就能锁定该图书的具体位置,这一领先技术同样得到了读者认可,有效缓解了阅读大军给图书馆带来的“井喷”态势。不仅省城图书馆有了改进,一些地市县级的图书馆也顺应发展,进行了相关改造来方便读者。如宁国市图书馆建立了青少年网络中心,形成特色电子阅览区域,强化了数字图书馆便民服务的针对性。
目前,安徽省免费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包括13个市级图书馆、合肥市少儿图书馆和淮南市少儿图书馆2个专题馆、72个县(市、区)图书馆。马鞍山市、铜陵市图书馆新办借阅证均超过5000张,芜湖市图书馆新办证更是达到12000多张;全省各级图书馆服务人次、流通册次、流动服务点,均翻番增长,“看馆数,更要看家当;免费开放,还要优质开放。”安徽省文化厅社文处处长丁光清介绍,优质开放的目标是要让图书馆功能多样化、馆藏数字化、设施智能化、服务人性化、手段网络化,省、市、县三级图书馆中的佼佼者,正在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转变,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标准管理模式、从单一的阵地服务向多元化服务转变。
群文舞台创新品牌
2011年1月6日,安徽省文化馆装修一新的“安徽画廊”迎来了免费开放之后的首个公益展——迎新春萧县书画家艺术作品展。“今后我们将与地方文化部门合作,每个月举办2期地域文化展览。”省文化馆馆长王唯唯介绍。馆舍装修一新,给群众免费办展览,文化馆真正的舞台在群众中间。马鞍山文化馆创办的“周末大舞台”也是当地家喻户晓的群众文化活动,自2011年6月中旬初赛开始至10月16日总决赛结束,历时四个月,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作为国家一级馆,马鞍山文化馆今年全年举办大型公益演出80场,上万群众演员参加演出,举办公益艺术培训班13个,开展免费下基层辅导500多人次,3000多人次走进电子阅览室查阅资料,40000多人次走进文化馆免费使用场地和设备,进行各种文化活动。
据统计,全省免费开放的文化馆数量达到120个,实施免费开放的半年间,合肥、蚌埠、马鞍山、黄山等地文化馆开展的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呈现3倍增长,合肥、马鞍山、芜湖、安庆、黄山等地文化馆开展公益性展览达到10次以上,淮北、芜湖、池州等地文化馆举办普及性文化艺术培训班超过20个。一些文化馆建立的馆办文艺团队和开展的特色活动数量也大大增加。“相对于博物馆和图书馆而言,文化馆是我国特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文化馆免费开放不是‘就汤下面’,而是要以群众喜欢、满意为目标,想群众所想,乐群众所乐,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引领积极健康的文化休闲潮流。 ”省文化厅社文处有关人士表示,今后,全省文化馆一方面需要在在场馆功能布局、软硬件配置等方面加强力量,一方面需要摸清现代人的文化兴趣点,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不同的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