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安徽
安徽
文化皖军借力科技腾飞
发布时间:2012-03-30 08:52 来源:安徽省文化厅 编辑:全悦
信息来源:安徽省文化厅 2012-03-30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当前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安徽日报与江西日报、大众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浙江日报、新华日报、福建日报等华东九报联合举办好新闻竞赛,即日起开栏。
  仙女腾云驾雾,如梦如幻;七夕鹊桥相会,似在眼前。我国首部3D黄梅戏舞台剧《牛郎织女》公演以来,好评如潮,市场反响热烈。尝到甜头的省黄梅戏剧院又将3D技术延伸至台下,3月中旬开始,他们着手将《打猪草》、《夫妻观灯》、《六尺巷》等经典小戏制成3D数字产品,计划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视频网站等新媒体上播放。
  现代科技日益成为文化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文化皖军”正瞄准科技发展最前沿,深入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开拓文化发展新天地。
  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优势
  从奇瑞汽车到智能语音,从人造小太阳到量子通信……自主创新,已成为江淮大地一张靓丽名片,不仅催生着安徽“智”造,支撑着转型发展,更为文化产业注入新的“动力”。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安徽大有可为。”省文化强省建设领导小组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说,无论是科技领域还是文化领域,安徽省都有着敢为人先的创新传统,都创造了走在全国前列的宝贵经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等金字招牌,搭建了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广阔平台;深厚丰富的文化科教资源,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技术保证。
  以省会合肥为例,“十一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3.8%提高到23%。同期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在30%以上,总量占全市GDP的5.6%,创意设计、网络游戏、动漫等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兴起。
  围绕打造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从今年开始,安徽省将实施创新驱动、龙头带动等五大工程,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省委宣传部正与省科技厅合作开展文化科技创新行动,打造一批文化高新技术企业,争创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组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技术联盟,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新兴业态开辟产业新空间
  由时代出版承担编写的《安徽省数字出版产业技术发展指南》正在征求各方意见。抓好产学研合作,抢占数字出版发展制高点,成为安徽出版人未来几年的努力方向。
  新兴文化业态“五彩缤纷”,是最具成长潜力、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增长极。在做大传统文化产业“蛋糕”的同时,全省文化企业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大力培育新兴业态,开辟全新的产业“蓝海”。
  3月6日,淮南焦岗湖影视城与中国电影家协会签约,决定在淮举办中国微电影大典,并创立中国微电影创意产业园。项目投资人对记者说,作为一个后起步的影视基地,必须找到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而融合最新技术和应用的微电影无疑是一个最佳切入点。
  省黄梅戏剧院院长蒋建国对记者说,剧院一直致力于把传统戏曲与高科技手段相融合,推出3D黄梅戏舞台剧《牛郎织女》,可以说是演艺业态的一种创新。
  运用现代高新技术,融合动漫、影视等时尚元素,底蕴深厚的徽文化借助新兴载体,绽放夺目光彩。《淮南子传奇》、《黄山传奇》、《李白漫游记》……一部部洋溢着徽风皖韵的动漫作品飞上荧屏、网络和孩子的书桌,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芜湖方特欢乐世界、方特梦幻王国,六安金领欢乐世界,淮南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主题公园……一批科技含量高、地域文化浓郁的大项目落地开花,不仅擦亮了地方名片,也极大提升了当地文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
  数字生活搭建惠民新平台
  “现在是电子阅览室,座位有限;以后是虚拟网,服务无限。 ”宁国市图书馆馆长周涛介绍说,今年市图书馆将与乡镇综合文化站、城乡中小学实现联网,共享数字图书资源,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
  2011年,安徽省成为全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首批试点省份。铜陵市、芜湖市和宁国市先行一步,建成了全省第一批规范化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公共电子阅览室改变了“书”的形态,转变了“读”的方式,变更了“借”的程序,让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有了新途径。省文化厅社文处负责同志介绍说,公共电子阅览室以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进城务工人员为重点服务对象,我们根据读者年龄范围和区域特点,配置栏目内容,同时整合第三方资源开发公共电子阅览室桌面管理服务平台,对符合要求的游戏、动漫书、有声读物、学习软件、视频等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实现资源导航一站式服务。
  免费、绿色、安全,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正在全省全面铺开。省文化厅将在省图书馆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门户网站和管理平台,逐步实现省、市、县三级公共电子阅览室联网。“十二五”期间,全省还将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三大工程,逐步构建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