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黄山市黄山区位于安徽省皖南深山腹地,区内154平方公里的黄山景区、88平方公里的太平湖景区是“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近年来,黄山区委、区政府和文化部门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共建成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了区内文化站全覆盖。这些乡镇综合文化站整合发挥了城市图书馆、影剧院、网吧、歌舞厅等设施的综合服务功能,成为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乐园。
达标升级 拓展阵地
2009年以来,在安徽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黄山区先后投入各类资金1000万元,完成了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该区把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作为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工作来抓,按照“着眼发展、适度超前、功能优化”的原则,结合乡镇实际情况,优化提升文化站建设标准,使全区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均超过300平方米,其中耿城镇综合文化站达1200平方米。
在功能设置上,文化站建设以“四室一厅”为基础,增加自选动作,创新建成了“非遗传承室”以及农民文艺大舞台、民俗文化展厅等阵地,建成了篮球场、乒乓球场等室外活动场所,使文化站的功能更具综合性和渗透性。如甘棠镇综合文化站选址于农民新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建成了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室外广场,并设置了50多米长的“非遗文化墙”;汤口镇、太平湖镇将农家书屋与文化站结合起来,丰富馆站资源,还在站内增设了电影放映室,选购了数字电影放映机,为群众免费放映电影。
一站一品 培育特色
积极培育特色,打造文化站建设的亮点,是黄山区提高文化站魅力和吸引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在该区文广新局的精心指导下,各乡镇找准自身优势,结合群众需求,为文化站“量体裁衣”,力求打造出“一站一品”,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位于黄山南大门的旅游重镇汤口镇综合文化站,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该镇特别迎合了游客需求,在1000平方米的文化站内新增棋牌活动室、书画创作室、卡拉OK厅等场地,游客可以随时免费享受文化站的各类文化设施。该站还有针对性地联合有关景区、景点举办各类民俗和书画交流活动,让游客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加深对本土文化的印象。
此外,由清末一座古建筑改建而成的耿城镇综合文化站古色古香、清凉宜人,1200平方米的文化站可以观看电影、弈棋打牌、弹琴唱歌、读书看报,成为当地群众夏季纳凉的好去处,更成为孩子们暑期的乐园;甘棠镇综合文化站将培训做得红红火火,站内开办了舞蹈、书画、乐器、体育等多个培训班,聘请优秀教师定点授课,2011年暑期共培训学员1000余人次;国礼茶太平猴魁核心产区新明乡,在该乡文化站内精心设置了茶文化墙、茶文化展、太平猴魁制作技艺传承室,古朴雅致、茶香四溢的文化站不仅成为群众休闲的乐园,更成为茶农提高技术、学习科技的课堂;千年古镇仙源镇利用站内的非遗传承室和室外的篮球场,开展传统民俗“轩辕车会”的传习活动,还利用楼顶露台举办健身舞蹈、卡拉OK比赛等活动,令时尚与传统相得益彰。
优化机制 强化管理
黄山区在加强阵地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站的管理和运行。该区文广新局对照文化部《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安徽省乡镇综合文化站星级评定标准》,结合地方实际,制定了《黄山区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与服务制度》,明确了工作人员的职责;实行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月报制度,各站的管理服务、活动开展等情况每月汇总,及时总结;与农业、团委、妇联等部门建立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服务联动机制,提升了文化站的综合服务能力。除此之外,黄山区还专门建立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后期管理养护制度》,安排专门资金,按照每年每个站每平方米200元的标准纳入区财政预算,专项用于文化站场地、设施的维修保养和更新。
与此同时,该区十分重视文化队伍和文化人才的培养,每年不定期举办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培训班,并积极组织各站站长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培训学习活动。为了提升文化站免费开放质量,今年,黄山区文广新局又专门为14个文化站聘请了专职管理员,配合站长开展工作,壮大了基层文化服务队伍。
在文化部门的积极争取和努力下,黄山区将“文化建设投入、文化站服务效果”纳入了区委区政府对乡镇的目标考核,并积极推动组织各乡镇文化站参加等级站评定和“十佳文化站”评比,激发文化站工作动力。目前,黄山区共有4个文化站获评“一级乡镇文化站”,5个站获评黄山市十佳文化站。在此基础上,该区文广新局筹措资金对工作实绩好、评定等级高的乡镇文化站进行奖励,2011年共安排奖励资金25万元。
黄山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按照阵地“硬”起来、特色“亮”起来、人气“旺”起来、机制“活”起来、宣传“响”起来的发展要求,使农村文化服务实现了多点覆盖、多点互动,惠及了全区16万群众。
上一篇: 安徽部署迎接党的十八大文化市场专项保障行动 |
下一篇: 安徽界首举办第二十八届苗湖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