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安徽
安徽
马鞍山市探索“三种模式”构筑“四类品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体制机制建设
发布时间:2013-08-20 14:31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张弛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3-08-20

  20116月,马鞍山市被文化部、财政部列为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两年来,示范区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上的三大探索在全国产生了良好影响。今年6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检查验收组进行了检查验收,在总计6大方面、29个项目、72个指标中,该市有62个指标达到优秀,优秀率86.11% 

  一、积极探索创新三大模式 

  一是探索创新公共文化设施建管用机制。通过整合公共文化资源,促进文化资源合理流动,初步形成集文、体、教、科、旅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学校文体场馆免费开放的新思路,推进学校资源和社区资源共享,共有76所大、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和部分电子阅览室对公众开放,在全省乃至全国发挥了示范作用。积极探索打破条块分割、共建共享文化资源的新举措,对市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文化馆、老干部活动中心、城乡规划馆等公益设施,按照公益性、便利性原则,打破部门界限,建立统一的社会化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建立城市与农村(社区)文化共建的新机制,组织机关、单位与农村、社区开展文化共建,先后设立社区公共文化示范点18个,年均派出文化指导员500余人次。 

  二是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探索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群众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市级文化场馆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建立相应的送图书、送展览、送演出、送电影等流动文化服务机制,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探索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形式,大力推行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机制,制定《公益性文艺演出配送服务试行办法》,变指令性下基层演出为市场性项目采购,召开供需见面会,将文化下农村、下社区、下企业、进校园、进军营集中整合,按需供给。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多渠道保障,通过政府购买、政府补贴、让利惠民等方式,实行专业化、社会化的管理和服务。 

  三是探索实践城际公共文化合作交流模式。推动宁马一体化,与南京市签署了《文化合作交流框架协议》,探索跨省际、跨地区文化资源整合、共享;市图书馆与南京金陵图书馆签定一体化合作协议,在读者认证、数字资源、目录查询等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搭建了南京都市圈图书馆服务平台;与南京市多次合作举办展览、讲座、专家调研等活动。推动马芜同城化,与芜湖市签署《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提出文化发展同城化合作建设意见;在第九届安徽省艺术节上,两市艺术剧院联合演出的民歌剧《姑溪情歌》获优秀剧目奖。 

  二、大力构筑供给服务四大品牌 

  一是节庆文化活动品牌。市级有李白诗歌节、“江南之花”群众文化节、周末大舞台、千字文书法艺术节、马鞍山音乐节等,各县(区)、乡镇(街道)也按照“因地制宜、一地一品”的原则,形成各自的品牌和特色。 

  二是文化改革创新品牌。该市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和全国前列,20106月即全面完成市、县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文化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分别被中宣部、文化部等四部门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三是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品牌。2006年市朱然博物馆率先免费开放,2008年起,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以及各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均实行免费开放。2011年,在全省免费开放电视电话会议上作专题交流。 

四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品牌。以市图书馆信息化系统为龙头,以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支撑,将数字服务延伸到乡镇、街道,构建了全省领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品牌。市图书馆信息化系统全面建成,在中心社区、特色街道建有1024小时自助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覆盖。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建成,有效整合了共享工程各级支中心、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乡镇(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等资源。 (来源:安徽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