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安徽
安徽
安徽:淮南市“三个三”管好用好乡镇文化站
发布时间:2014-02-24 10:10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4-02-24

  近年来,安徽省淮南市在不断加大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力度的同时,着力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规范管理,逐步夯实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促进新农村文化繁荣活跃。目前,全市各乡镇均已建立了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开展常态化,站点管理实现制度化。

  一、完善三个机制,规范日常管理。

  完善工作推进机制。积极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着力构建“市协调、区牵头、镇负责、村为主”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呈现出“政府牵头,领导主抓,演出精彩,遍地开花”的农村文化新局面。完善帮扶带动机制。建立了“专业指导、部门联村、村企结对”的农村文化工作帮扶带动机制,大力组织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参与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完善绩效评价机制,以抓好免费开放工作为抓手,推进服务标准规范化建设;以开展争优创星活动为动力,促进管理服务水平上等级。目前,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等级达标率超过98﹪,全年开放时间超过326天,文化站管理服务人员全部实现了培训上岗。开展了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示范农家书屋、特色文化活动、特色文化队伍、优秀文化辅导员评选表彰工作,文化站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二、注重三个紧贴,强化文化引领。

  依托文化站,开展丰富多样的农民文化活动。主题上紧贴时代要求。借助“大地欢歌”淮南市社会文化展示活动、淮河风情文化节、农民文体节、中国豆腐文化节、淮南市少儿艺术节的品牌影响力,发挥传播先进文化、涵养文明乡风、促进乡村和谐的独特作用。内容上紧贴农村实际。进一步丰富文化活动的内容,花鼓灯、推剧、马戏灯、健身舞、民间唢呐、地方小戏、民间剪纸、民间书画等齐上台,文化活动成了农民身边雅俗共赏的“文化排档”。形式上紧贴农民需求。注重民俗特色、生动活泼、寓教于乐、雅俗共赏,广泛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文艺调演、农村文艺汇演、花鼓灯鼓舞大赛、乡村大舞台、民间艺术展演、农村少年儿童读书演讲比赛、新农村少年儿童舞蹈教室等一系列农村特色文化活动,带动乡镇综合文化站更好发挥作用。全市农村文化活动蓬勃开展,2013年全年农村文艺演出和文化活动达1864场次、放映公益电影达6759场次、开展农村体育活动3599场次、农家书屋新增图书65522册,采购配送农村文化信息化设备和文化活动器材4000多套(件)。

  三、突出三个主体,培植乡土文化。

  突出农民主体。坚持从站内走到站外,既把群众请进来,又让服务走出去。坚持立足本土文化、淮河文化,充分激发广大农民、农村文艺骨干的文化热情,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的带头、示范、传承作用,使得农村文化活动更具当地特色、更加贴近生活,先后开展了农民运动会、民俗展演以及田间技术培训、主题文艺汇演、电影放映等文化活动。突出村居主体。结合村居实际,对自身特色资源进行客观分析,找准优势,量体裁衣,创造性地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做到“一村一典型,一村一特色”,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突出文化主体。把文化活动开展与当地的村庄整治、美好乡村建设等相结合,与推动当地发展相融合,使之既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又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2012年以来,乡镇文化站下载、整理了350余批农民群众急需的种养殖技术、农产品市场等方面的信息资源,让群众利用网络、掌握科技,利用科技、科学致富。(来源:安徽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