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安徽
安徽
安徽歙县八项举措提升文化民生工程
发布时间:2014-06-19 10:31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4-06-19

  安徽歙县是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历来崇文重教,诗礼传家,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传统。全县28个乡镇,183个行政村,9个社区,人口近50万。从2009年以来,歙县先后实施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电子阅览室建设、公共场馆免费开放和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等4项文化民生工程。为了实施好各项文化民生工程,近年来,歙县文化主管部门多措并举,不断推进文化民生工程。

  一是健全制度,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办法和资金管理使用办法。2009年以来,先后制定了《歙县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公共场馆免费开放实施办法》、《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实施办法》、《公共文化信息化建设实施办法》和《文化民生工程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实施、管理、考核制度,确保了民生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到位。

  二是整合资源,提高民生工程的使用率。为方便广大读者借阅图书,积极整合现有三所图书馆(县图书馆、少儿图书馆、汪石铭图书馆)的资源,实行“通借通还”办法,市民只需办理一个借书证,就可以在三所图书馆实现随意借还。针对乡镇综合文化站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问题,乡镇积极整合资源,邀请掌握电脑技术的学校老师和大学生村官担任电子阅览室管理员,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是立足阵地,针对特定人群开展活动。为提高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率,满足留守儿童,少数民族等特定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县文化馆每月都安排一期文化讲座和文化辅导班,乡镇每年都在文化站内开展多期农业技术、法制讲座等活动。

  四是注重提升挖掘,“送、种”文化相结合。为提高文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从2013年起,每年最少举办两期文化培训班,参训人员有县、乡文化干部和专业人员,也有民间、社会团体的文艺爱好者。县文化馆改变模式,把原来单一的送文化下乡,改成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加大基层群众的文艺辅导,培育了一大批农村基层文艺骨干。加大对文化协会的支持力度,县文化主管部门每年都对一些活动开展好的社会文化团体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鼓励他们把文化活动开展到群众当中去。

  五是加大创作力度,用文艺作品反应社会现象。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创作主题,教育引导群众文化就在身边。2013年县文广新局创研室创作的反映农村生活环境的相声——《村里那条水坑哟》由县文化馆在送文化下乡中演出,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今年,又创作了反映社会请柬泛滥的不正之风和反对邪教的一系列作品。寓教于乐,既能让人民群众受教育,又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六是严格管理,实行民生工程月报制度和资金使用申报制度。为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县的公共场馆免费开放和文化活动开展情况,从2013年起,实行民生工程月报制度,对民生工程资金不实行“一刀切”,由乡镇申报,县文化主管部门根据各单位的月报情况,统筹合理拨付专项资金。同时,县文化主管部门协同财政部门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检查,确保民生工程资金真正用到实处,坚决杜绝了截留、挪用等现象的发生。

  七是吸纳社会力量,增强文化硬件建设。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做好宣传引导,鼓励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

  八是广泛宣传,提高文化民生工程群众知晓率。在传统的媒体、标语宣传及电影放映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宣传方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送文化下乡等宣传形式进行民生工程宣传,使文化民生工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来源:安徽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