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安徽
安徽
安徽滁州南谯区以文化建设带动新城发展
发布时间:2014-07-03 10:19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4-07-03

  “物质是城市的基础,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经济是城市的实力,文化是城市的魅力。”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新城建设4年来,定位“文化生态之城”,以“六不”精神,多措并举,促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驾发展,着力打造熠熠生辉的南谯文化,开辟了一条通过文化凝聚人气的新路。

  一、面对需求不含糊,敢于投入,促文化设施弯道超越。 

  南谯区委、区政府办公场地原在滁州市区,建区20年一直没有像样的区级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随着群众对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区委、区政府办公场地落座新城后,采取多种筹资方式,按照“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优化结构、功能先进、高效利用”的原则,完善和提升了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投入1.5亿元建成生态文化公园、山水美术馆、文化展览中心、水上演艺大舞台,投入1300万元建设区文化馆,投入680万元建设区图书馆。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设计和建设水准处全省领先水平。

  二、面对困难不固守,善于创新,促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建设一流的文化设施仅是文化工作的第一步,如何扭转文化活动政府单一投入的“跛脚”状况,南谯区采取了有力措施。一是创新社会办文化机制。引进民营文化企业,通过政府设施与演艺服务置换的方法,2013年举办76场文化活动,观众近百万,南京、滁州等地周边群众集聚新城,千年古镇人气大增。树立“文化大舞台·大家一起来”新城文化品牌,走出了调动社会力量办文化之路,实现了政府由“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二是大力培育广场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文化辅导员、乡土文化能人的作用,加强培训,设定场地、配置流动音响设备,形成此起彼伏的群众文化活动阵势。三是调动群众文化活动热情。坚持举办广场舞大赛、民俗文化调演等赛事,激发群众文化活动热情。2013年,13支代表队参加广场舞大赛,今年达29支代表队参赛,周边县、区纷纷组队参赛。四是充分发挥民间协会作用。调动美术协会、作协、民间艺术家协会、摄影家协会、舞蹈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积极性,多次举办书画展、摄影展,文化活动烧热了新城的“一片天”。

  三、面对产业不等待,勇于担当,促文化产业异军突起。 

  挖掘整合特色文化资源,引进特色项目,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生态、金融、科技融合,构建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引导和提升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组建区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文化强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和专项资金,做好扶持与服务工作。2013年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全区GDP比重4.5%。

  四、面对全盘不障目,精于融合,促文化元素处处显现。 

  新城建设规划初期,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整体建设中。一是新城景点地标化。在新城的建设中,将地标性标志作为核心吸引物,引爆市场,集聚人气。二是文化游憩体验化。建设生态文化公园音乐激光喷泉、水幕电影等。三是文化产品创意化。设计生产360度环球数字影院系全球专利,体验式场景创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五、面对遗存不摒弃,巧于利用,力促文化遗产传育后人。 

  在建设生态文化公园时,为保护历史遗存,重新调整规划,在不破坏遗址稳定性的前提下,植树护址,与公园整体风格和环境相得益彰,巧妙地将遗存保护利用起来。将宋太祖赵匡胤、南唐大将皇甫辉、唐代诗人韦应物、宋代诗人陆游、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明代文学家文征明等历史名人呈现于浮雕中,供后人学思传颂。

  六、面对人本不回避,勤于教化,促文化素养步步提升。 

  为使村民既“洗脚上岸“,又“富口袋”、“富脑袋”,一是提炼并宣传“纳百川、守诚信、敢为先”的南谯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区为抓手,培树文明交通意识、文明礼仪意识和勤俭节约习惯。三是坚持开展“三线三边”整治行动。(来源:安徽省文化厅)